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一具成年男性尸骨,考古团队确定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楚考烈王在位期间,正值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动荡末期。
这座古墓于2020年开始发掘,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楚国墓葬。考古队队长宫希成表示,这些发现 “加深了我们对秦朝建立前夕楚国更广泛政治格局的理解”。
最后的列国
战国时期跨度长达三个世纪,彼时楚国、秦国、韩国、魏国、赵国、齐国和燕国这七个诸侯国,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相互攻伐。位于中国东部武王墩的这座古墓,距离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的遗址仅有数公里之遥。
楚国的都城原本在郢,但公元前277年,即楚考烈王父亲在位时,郢都被杰出且冷酷的秦国将领白起攻陷并摧毁。
楚考烈王只能将权力中心迁至寿春,楚国得以短暂复兴,暂时抵御住了秦国的进攻。然而,郢都的沦陷已削弱了楚国的实力,楚国奢华的艺术品味并不能弥补其军事上的脆弱。
在消灭了大部分诸侯国后,秦国将兵力转向楚国,楚国最终在公元前224年战败,并入了由秦国统治的庞大国家。战国时期虽动荡不安,但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盛行。楚国工匠在精美漆器、青铜器铸造和丝绸刺绣方面技艺精湛。
武王墩古墓中的器物,充分展现了楚国在文化卓越但军事走向衰败这一时期的工艺特色。目前为止,古墓中已出土了一千多件文物,包括青铜礼器和乐器。
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博士后研究员玛格丽特·普鲁赫(Margarete Prüch)是研究中国古墓和漆器的专家,她也同样认同墓主人是楚考烈王的身份。
颅骨复原
目前,实验室正有计划对墓主的颅骨进行面貌复原,组织工作已准备就绪。
实验室近期已经对骨骼进行加固,墓主人的颅骨比较脆,尤其是鼻子周边缺损比较多,首先需要做一下干燥加固。
工作人员将在春节后,开始对颅骨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墓主人的DNA数据已经在做检测,对颅骨扫描建模之后,结合DNA数据,再开展楚王的相貌复原,计划春节后可以陆续开展复原工作。
“这座古墓的结构极为复杂,” 普鲁赫向《历史》杂志表示。沿着台阶向下,可到达一个主墓室和八个侧墓室,文物就存放在这些墓室中。墓室盖子上的墨书铭文说明了每个墓室的功能,其中一个已被证实是用于放置乐器的。
宫希成坚信,随着更先进技术的应用,这座古墓将为我们呈现楚国在最终灭亡前几十年的 “全貌”。
我们也很期待,一代楚王,究竟是什么模样?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