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上颚就能搬运比自己沉几倍的猎物,他拍下了蚁人们的微型世界

旅行   2025-01-26 12:00   辽宁  



地球是一个奇迹
摄影|德国
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摄影师英戈·阿恩特(Ingo Arndt)让助手在巢穴上方挥舞一块布,特意来引起它们的应激反应。成群的蚂蚁会喷射由腹部末端毒腺产生的甲酸,以抵御威胁。|国家地理图片集
50年前,当野生动物摄影师英戈·阿恩特(Ingo Arndt)还是个孩子时,他在德国老家附近的森林里和父亲一起探索,发现了人生第一个巨大蚁丘

当时他们正在观鸟,走到一片茂密树林的拐弯处,眼前赫然出现了一个5英尺(约1.5米)高的蚁丘,像一根巨大的石笋拔地而起。

蚁丘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云杉针叶,还有成群的小红褐林蚁。阿恩特想凑近去一探究竟,但一股特别的气味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空气浓稠刺鼻,像醋一样刺痛他的鼻孔。“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气味。”他说。

几年前,他和妻子搬到了德国乡村。在当地的松林中徒步时,周围的环境再次唤起了他对蚁丘以及这些微型“工程师”军团的好奇。

身长约四分之一英寸(约0.6厘米)的昆虫是如何建造出如此巨大的结构?它们又为什么会散发刺鼻的气味?

为了探寻这些问题,他配备了一台高分辨率相机和微距镜头,能近距离聚焦微小物体,开始拍摄蚁丘,并从科学视角与研究人员分享他拍摄的图像。

结果发现,建造这些蚁丘的蚂蚁确实很特别。它们是红褐林蚁(Red wood ants)——科学上归类为蚁属(Formica)

红褐林蚁(Red wood ants)通常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温带和寒温带森林。但近几十年来,随着森林因伐木、城市化、野火,以及因气候变化而愈发频繁的干旱和高温等因素遭受破坏,越来越多的蚁巢正在消失。

通过这些图像,他揭示了一个隐藏的昆虫世界的奇妙之处。

这些巨大的蚁巢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红褐林蚁通过挖掘土地以及收集针叶、树叶、树皮和细枝建造而成。

随着蚁巢不断增高,每个蚁丘都有了新的入口和通道,容纳着3万到1600万只不等的昆虫,这是世界上所有蚂蚁物种中最大的地上巢穴。

如今,阿恩特的拍摄探索有了新的意义。在过去两年里,他拍摄的图像展示了这些生物与众多动植物建立多种共生关系的迷人能力。

以下是摄影师阿恩特拍摄的红褐林蚁作品。

这幅1897的素描是萨洛蒙·奥古斯特·安德烈的画像。|图源:AURIMAGES

红褐林蚁拥有由数百个小眼组成的复眼。它们的视觉是识别物体的第一步,随后,其触角上的化学和触觉感受器会进一步识别食物和筑巢材料。|国家地理图片集

红褐林蚁常常在腐烂的树干内部及周围筑巢。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摄影师阿恩特拍摄下了它们,其行为与多栉蚁类似,此次拍摄揭示了一些在野外难以观察到的筑巢行为。|国家地理图片集

红褐林蚁的巢穴中,每个都容纳着数千甚至数百万只蚂蚁。图中,工蚁正搬运一大块树脂回巢。蚂蚁会向树脂喷洒甲酸,增强其抗菌特性,还会在巢穴周围放置树脂块,以抵御病原体。|国家地理图片集

每只蚂蚁都携带锋利且带锯齿的上颚,堪称万能的切割与抓握工具,用于搬运筑巢材料和猎物。|国家地理图片集

一只蚂蚁拖着捡到的倒霉蜜蜂,带回蚁群去喂养正在成长的幼蚁。这只工蚁力气惊人,仅用上颚就能搬运数倍于自身重量的东西。|国家地理图片集

一只工蚁从一群蚜虫那里 “挤取” 蜜露,蜜露是这些吸食树液的昆虫的排泄物。这体现了另一种共生关系,红林蚁保护蚜虫免受敌人侵害,作为回报,它们收集富含能量的蜜露,这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国家地理图片集

蚁后是蚁群中唯一能产卵的雌性蚂蚁,卵孵化后成为幼虫。幼虫会自行结茧,在它们发育成蛹的过程中,由工蚁负责照料。摄影师阿恩特对这个茧进行了逆光拍摄,以便照亮里面的蛹。|国家地理图片集


2025年《国家地理》杂志日历已经上线,汇聚1888年以来本刊地球奇迹摄影作品精华,全球家庭科普必备,请给孩子买一本~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

撰文:Eric Alt
摄影:Ingo Arndt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击下图订阅《华夏地理》杂志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

国家地理中文网
地球就是一个奇迹—《国家地理》杂志中文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