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24年11月1日在中国新闻网刊发)
日前,历时四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草种质资源普查队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外业调查工作圆满结束,在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坟沟等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这是大豆育种的重要基因库。
据赤峰市林草种质资源普查队介绍,野大豆蒙古名哲日勒格希日宝日其格,俗名乌豆。野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缠绕,细弱,疏生黄色长硬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两面有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小,淡紫红色;荚果矩圆形或稍弯呈近镰刀形,两侧稍扁,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间缢缩;种子椭圆形,褐色或黑色。花期6至7月,果期在8至10月。
野大豆为东亚分布种。中生,喜水耐湿,生长于海拔150至2650米处,常见于潮湿的低洼湿地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 还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及抗寒性。
野大豆原产于中国,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等地,俄罗斯、日本等国也有分布。
野大豆全草可药用,有补气血、强壮、利尿等功效。主要治疗盗汗、肝火、目疾、黄疸、小儿疳疾等症状。野大豆种子可食,青鲜时各种家畜均喜食,可选为短期放牧及混播用牧草,可用作家畜喜食的饲料,如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其茎皮纤维可织麻袋,种子可食用、制酱、榨油等。
此外,野大豆与大豆是近缘种,可与大豆杂交,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故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野大豆是大豆育种的重要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