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历代社会精英的教育,史书是必修科目。为什么从古至今的社会精英要像苦行僧一样天天读史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历史是所有祖辈经验的总和。
史书里有无穷无尽的案例库,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洞察力,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人性的纠结,看准经济的规律,在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图 / 摄图网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部部历史典籍之于中国文化体系的意义,就像《圣经》之于西方文明的意义。
中国人的“圣经”,非《史记》莫属。从古至今,无数社会精英、文化名家都对它推崇备至:
宋代史学家郑樵评价《史记》“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鲁迅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林语堂评价它“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
《史记》很重要,但对于我们一个生活在现在的人来讲,为什么要读这部2000年前的书呢?
为什么要读这部2000年前的书?
《史记》是认识中国文史社会、解读中国文化DNA的工具。和西方人吃饭时,我们才会意识到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跟日本人交朋友时,我们才知道为何中国人这么热情友善爱交朋友。大到政治经济、科技技术发展,小到吃穿住用行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文化的原始基因就奠定了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史记》记载了中国文化生成期的原始模版,是我们解读中国文化DNA的认知工具。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3000年的历史里,司马迁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封建制度诞生的全过程。中国古代是个专制的社会,所有东西都要服从于政治,读懂了制度诞生发展的过程,自然就对整个古代社会文化有了根本上的把握。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游侠商贾刺客,《史记》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各个社会阶层里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我们会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历史在变,但人性的根本不变,古今面对的问题多是一样。我们在流氓皇帝刘邦、一代枭雄项羽、英雄将领韩信等人身上,学习如何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它长达130卷,体量大、典故多;2000多年前的古代文言,晦涩难懂;人物图谱复杂多样,容易搞混;历史事件地点名字更替容易弄错,文物图谱含义多样,不查阅资料印证的话,容易停留在表面,不知深意。那么我们该怎么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专业的史学大家来讲。三联中读携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制作的韩昇·《史记》百讲,用120讲的体量,每天20分钟(120天的内容相当于40万字的书),带你轻松搞懂《史记》。▼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立即了解
韩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韩昇老师出身史学世家,父亲韩国磐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从小,韩昇老师就看着父亲在堆满史学书籍的书房里,整理史籍、与同行讨论史学话题。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韩昇教授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读《史记》,从此开始了研究《史记》几十年的漫漫路程。这个路程,不是稳坐书斋式的研究,而是有多年多地的历史现场实地考察经历作支撑的。韩昇老师认为做学问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历史发生的实际空间里感知人文地理环境。这样他才敢说:“我讲历史的信心在于,我讲的地方,都曾经去过。我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千年前战争发生的现场感,这种场景感,我也可以传达给你。”在复旦通史课学堂里,在百家讲坛舞台上,这位气质儒雅、风格幽默的韩昇老师,给专业的历史系学生和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都讲过课。大家对韩昇老师和他的讲历史的方式产生了极大兴趣,口碑即是凭证:更值得期待的是,韩昇教授还参与了基因技术与历史的跨界研究,这一全新的角度也会贯穿课程的始终,让我们时不时跳脱出历史框架看问题,得到更多启迪。司马家族几代人一直从事着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充当智囊团的工作,天文占卜、祭祀规制、外交策略、管理方针……所以司马迁才有能力和勇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才能将《史记》写成“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在第一版块“前言”里,韩昇教授为你揭秘司马家族掌握了什么天机,才能跨越朝代占据史官重要位置?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记》是家族使命?还是史学发展的必然?在以上问题的思考中,韩昇老师将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司马迁,不一样的《史记》诞生过程。读史要懂根——为什么我们文化的根基是宗族制度文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尤其发达,那为什么我们的始祖不是由神创造的,我们过年祭祀的是祖宗呢?上古黄帝、尧舜禹时代,在奠定中国宗族制度文化上,有哪些充分必要条件呢?宗族文化对我们现在会被花式催婚有什么深层次关系呢?韩昇教授第二版块“传说的黄金时代”,将给我们讲述《史记》为何记载这些华夏祖先,司马迁的史学建构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读史要抓线——为什么我们在“青铜时代”建立了礼仪文明?说到礼仪文明,古今中外对中华传统礼仪文明都赞赏有加,但奇怪的这种礼仪文明却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建立起来了。冷兵器超越世界其余各地的中国为何会出现影响至今的为人处事准则、国际交往礼仪?韩昇教授,在第三版块里为我们解答此类疑惑。读史要懂制——为什么封建帝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必然?政治经济制度是一个文明文化的根基所在,几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读懂中国古代文化,绕不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史记》3000多年的记载长度,描述了从禅让制到封建制,最终走向帝制的全过程。第四版块以“崛起的帝国时代”秦汉前后的各种社会因素分析,来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0到1必然建立封建帝制的过程。读史会用史——读史书的目的是为了解答我们现在的疑惑。读懂《史记》不难,难就难在如何用。为此,在第五个版块“专题一”中,用空间轴的立体视角,审视千百年来中国地理与阶层的发展变化。在起伏差异的区域环境里中,读懂国与国之间的合并、分裂,山川在其中的地理作用;读懂养客、任侠、刺客这些传奇人物在历史关键点上的斡旋作用。反思就此形成的社会阶层,看清中国社会动态的继承发展。为我们现代人在面临人生选择、命运变化时,提供参考。《秦三十六郡并越四郡》载清末民初彩色石印《历代地舆图》用史要复盘——读史书、用史书的目的是提升认知格局。只有以上的读懂和借鉴,格局还不够,韩昇老师特设第六版块来复盘《史记》解读过程中的思考。从一个组织、社会、机构如何诞生的角度,讲述在中国社会里,“一个帝国是如何产生的”。思考古代狭小区域内的国际关系处理、权力制衡,为我们提供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小到人与人,家与家、公司与公司的关系,大到看清现在国际关系的纷争与纠葛。对大多数人来说,读历史不只是为了明白过去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过去的轨迹来给今天进行定位,我们才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继承了什么?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要探索的是我们今后的方向,从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