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大夏」全国政治学本科生论坛顺利召开
文摘
2024-11-29 16:30
上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技术变革为治理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建构更优的共同体秩序?为了深入探讨上述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于2024年11月24日举办第三届“大夏”全国政治学本科生论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33名本科生受邀参与会议。本届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点责任教授张振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向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可园、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系主任王逸帅等教师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学院研究生会干事章颖同学主持。在开幕式环节,张振华教授代表学院向与会的各位青年学子致以诚挚的欢迎。他指出,与前两届相比,本届论坛的征文主题更广,吸引了更多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展现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与论坛的影响力。张振华教授概述了学院的基本情况,着重指出了学院两个主要学科政治学理论和国际关系的深厚历史底蕴及学术实力。他表示,学院坚持举办本科层面的论坛,旨在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宝贵平台,以激发大家对政治学的热情与信心,他期待与会学子在论坛中积极贡献智慧,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在论坛第二阶段,王向民教授、王可园教授以及王逸帅副教授依次发表了主旨报告,并与学生展开了简短而热烈的讨论。王向民教授作了题为“治理型国家的崛起:中国经验的一个解释”的主旨报告,他提出了“治理型国家”的概念,用以解释中国当前的国家形态。基于对中国社会组织治理的多年研究,王向民教授发现,社会组织治理背后的国家形态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强调绩效和民生政治。他进一步指出了治理型国家的四大特征,并认为治理型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个目的论过程。他也认为,治理型国家仍面临如何经验性地制衡政治权力的挑战,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内在困境的现代反映,也是未来治理型国家发展需要改革的方向。王可园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从政治学视野深入探讨了“三新”党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他详细阐述了改革开放后新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之相伴随的新兴社会群体的崛起,及其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上的创新推动组织上的扩容,成功地将新兴经济社会群体整合进现有的体制当中。同时,王可园教授还讨论了当前的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空间打造、服务供给和情感联结等方式,与这些高速流动的群体建立紧密联系,并逐步将党的组织、管理和意识形态嵌入到这些新兴群体当中。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的重心正在向“三新”领域转换,这是对社会经济变化做出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党的影响力号召力在新兴领域的延伸和拓展。王逸帅副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议会治理变革”的报告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议会治理中的应用与挑战。她指出,人工智能在议会治理中正逐步发展,不仅规范治理现有问题,还推动了新时代治理理念、结构和流程的变革。在政党选举中,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立法会议上对其的提及也愈发频繁。美国、英国和芬兰等国家纷纷成立国家人工智能委员会等组织,推动议会治理的组织变革。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带来了隐私、偏见、虚假陈述和数据访问等挑战,各国议会正通过不同模式的立法方式积极应对。她强调,人工智能在议会治理中也带来数据偏见对决策的影响等问题,重塑治理模式、强调多元主体互动及深化民主与治理理念成为重要议题。分论坛在两个会场同步进行,33位本科生围绕分论坛主题,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论坛一的主题为“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王可园教授、师义帆老师参与该分论坛点评。华东政法大学王浩宇、河南大学王鼎、同济大学张一轩、西北政法大学徐毓、中国海洋大学于闯闯、上海外国语大学董桓麟、华南农业大学邝栋、中国海洋大学刘泽乔泰、华中师范大学宋宣楼、华东师范大学范嘉伟、中国石油大学江宇浩、吉林大学杨昊喆、南开大学罗琮璇、兰州大学周红民、湖南师范大学杨粞蜓、中国政法大学徐一然、安徽大学徐景晨、河南大学李文忻等18位同学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两位点评老师着重从问题意识的敏锐度、数据分析的精准性以及研究成果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等多个维度,对同学们的报告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点评。分论坛二的主题为“技术变革与国际传播”,张丽君副教授、江远山老师参与该分论坛点评。南开大学王思源、南开大学王柳、国际关系学院谢俊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福蓉、中国海洋大学刘庆翔、华东师范大学黄雯静、南开大学王奕博、中国传媒大学李子彤、中国传媒大学王哲雨、南开大学张钰彬、暨南大学陈祺元、内蒙古大学王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棉鑫、东北师范大学林玥尔、南开大学郭婉悦等15位同学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两位点评老师对同学们的论文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评价,点明文章亮点,并从理论意义、现实考量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与提升的着力点。在闭幕式环节,华东政法大学王浩宇、南开大学王思源作为分论坛代表依次发言。两位同学分别对各自分论坛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提供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表示感谢,并呼吁年轻政治学人应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培育创新思维和能力,深入研究数字治理时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从案头走向田野,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随后,与会老师为获奖同学进行颁奖。论坛最后,张振华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同学们的学术进步显著,不仅体现了学术自信的提升,在微观层面的现象分析和理论探讨上,更是展现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有效运用。在论文写作方面,同学们在方法论上取得了明显进步,无论是案例研究、定量分析还是比较研究,都显示出扎实的学科视野和方法论基础。此外,论文的文字表达也更加鲜活、生动,且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他强调,学术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发表论文,更在于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这正是政治学理论的重要价值所在。最后,张振华教授进一步肯定了学院举办本科生论坛的重要意义,并对会务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了衷心感谢。据悉,经过前两届“大夏”全国政治学本科生论坛的成功举办,它已经成为全国政治学专业学子进行跨区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得到了兄弟高校政治学科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学子的热烈响应。本届论坛收到了来自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7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本科同学的159篇来稿。其中,33篇论文入围学术论坛。论坛积极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核心目标,将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有机统一作为重要抓手,在助力学生更好理解学科内涵,提高学科自信,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学术志趣上发挥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