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帮你到懂你
记者 张晓雅 周恋 卿前进
教育帮扶,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南唯一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这些年,翻开湘西教育帮扶的台账,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甚至全国各地名校名师的支援络绎不绝。
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湘西教育的发展却不如人意。
2020年8月,田勇调任湘西州教体局,担任党组书记、局长,并着手对全州教育进行通盘摸底。“很多教师认为,我们经济落后,所以教育落后是理所当然的。”田勇在排查问题时,发现了这一根植在湘西教体人观念中的“短板”。
扶智,先扶志。2022年,湘西州教体局出台《2022—2025年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计划》,提出从州级层面集结州内优质教育资源,组成7个组别的专家团,充分发挥自身力量,解决各县(市)的教育重难点。
他们已然意识到,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必须抓在自己手里。
因为懂得,湘西决心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出击”,探索一条自我发展之路。于是,一场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试点帮扶工作,在龙山县里耶镇和花垣县麻栗场镇悄然开始。
树立边界感,立足特色化
2023年12月,在前往龙山县里耶镇的路上,专家团一行在车上商量着此次帮扶活动的注意事项。不过,他们讨论的并不是上哪一门课,如何传授新的教学方式,而是创设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跟学校老师交流。
“天气冷,大家可以跟老师们一起烤烤火。”
“座谈会就不开了,直接去老师办公室,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环境。”
“有些老师课时多,不如在午饭时间,请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聊。”
…………
这些专家有的来自州教科院,有的来自吉首市教师发展中心,有的是一线名师……他们虽是由州教体局集结而成的“智囊团”,但并没有“授人以渔”的姿态,反而时刻提醒自己——与教师共同成长。
这样的角色定位,是专家团经过3个月扎扎实实的调研得出的结论。
2023年6月,州教体局按照学科团队、管理团队进行分类,在学科团队中,又设立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一共集结27名专家,对即将帮扶的里耶小学、里耶民族中学、麻栗场小学、麻栗场中学4所学校开展调研。尽管帮扶的是学校,但专家团对两个镇都进行了全盘摸底,从镇情到校情,从教师配备到生源结构,甚至深入到村里,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作为学科团队中初中组的组长,张静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里耶镇是湘西州四大名镇之一,人口多,文化底蕴深厚,经济条件也不错。而且,镇上每年都有来自吉首和长沙的名校对口帮扶。但近些年,两所学校在全县教学质量监测中,从未进入过前三名。2023年,里耶民族中学初中部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合格率仅32.46%,排在全县19所农村学校的第15位。”
张静不明白,在如此高标准配备的资源下,教学质量为何依然上不去。而解答此问,无疑是他们找到此次帮扶思路的突破口。
随着调研的深入,专家团渐渐发现,对于学校而言,多层多面的帮扶活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最多的一天,里耶小学接待了三次送教活动。”张静说,教师工作本就烦琐,而且农村教师兼任多门学科是常有的事。在这种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下,如果还要接待送教人员,参与帮扶活动,再高端的“盛宴”,教师们也“消化”不了。
“如果帮扶成了学校的负担,还不如不做。”专家团重新解读了此次帮扶行动的内涵,“学校需要的不是带有行政手段的帮助,而是一种基于理解、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一改向被帮扶对象提要求的传统,专家团提出的“约法三章”竟针对的是自己——不能有自上而下的帮扶姿态;不要举行帮扶仪式,直接跟教师面对面聊天;摆问题时,拒绝“说三道四”,即说三个优点,讲四个缺点。
那么,在实际帮扶过程中,该如何运用呢?专家团给出了第一条工作思路:建立帮扶边界。
“在调研过程中,学校列举了很多问题,比如学校经费不足,没钱购买实验器材;比如生源质量不好,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带孩子,而不是教书;还比如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一名教师要教好几门课……这些问题,专家团队都解决不了。”帮扶活动项目组长、州教体局四级调研员李刚坦言,农村学校有农村学校的特点,“我们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不要强制去改变人”。
可是,上述问题虽与教学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却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出于理解,我们虽然不能插手,但可以对学校进行引导。”李刚说。
作为里耶民族中学校长,张立最苦恼的,就是建立教师评价体系。“留守儿童多,班级管理难度大,而教师大多是年轻人,缺少经验,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农村学校条件本来就差,再加上学校没有好的激励机制,张立更担心教师留不住。
原来,按照州里的要求,为了扭转“唯分数”的导向,学校不能以教学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也不能将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标准。“缺少行之有效的手段,我这个校长好像被束缚住了手脚。”张立有些无奈。
而这些困惑,张立也和管理团队的专家高水平一一吐露。高水平以曾经在吉首市乾元小学担任校长的经历,和张立聊了许久,“有激励机制固然好,但如果没有,给予教师归属感,也是留住人的一种方式。”
尽管没有具体的指导,但张立从高水平的治校故事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决定在教师管理中加大人文关怀的比重。
“我们改善了食堂环境。以前食堂灰暗,老师们都不愿意在里面吃饭,现在食堂重新翻修了,不仅敞亮,伙食也好了。”张立知道年轻人注重生活品质,不仅对食堂和宿舍进行提质,逢年过节还慰问教师,主动给教师过生日,让他们感到被重视。
对于高水平提到的“归属感”,张立还有另外一种理解。“以前老师要走,学校会举办一个欢送会,请他们吃顿饭。但这样‘雁过无痕’,体现不出老师的价值。后来,学校又加送一个小礼物。比如杯子、本子,刻上或写上‘民中有你,感恩有你’的祝福,既是纪念,也是学校对老师工作的肯定。”张立笑称。
除了在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不插手,业务范围之内,专家团也是“半插手”。比如,专家团发现某个年级的某个学科,班级间的教学进度相差甚远。但指导专家不会盯梢般督促老师追赶教学进度,而是建立一个学科群,让老师在群里汇报当天的教学任务,了解班与班之间的差距,“我们只需要创设一个环境,至于要不要追赶,只能是老师的自主行为。”张静说。
基于理解,专家团树立了边界感;基于理解,专家团还立足于特色化。
里耶镇之所以是湘西州四大古镇之一,除了有八面山风景区,还因为2002年时,考古人员在古镇1号井内,发现了3万多枚秦代简牍。其中一部分秦简还记录了完整的“九九乘法表”。从挖掘的年代看,这比古埃及发现的早了600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九九乘法表”。
正是看到这一资源,里耶民族中学物理教师马宏国有了一个想法。他邀请历史、美术、生物、英语等科目教师,共同完成“里耶镇乡土文化和乡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课题。
2024年3月,在湘西州民族中学的帮扶活动现场,马宏国带着忐忑的心情,将报告递给专家团成员、湘西州教科院原副院长黄沛华,询问他的建议。
由于是第一次做课题主持人,马宏国明白,报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黄沛华看了报告后,非常感兴趣,当即针对报告格式、内容和阶段性任务做了详细的修改。他还介绍湘西州民族中学教科室主任谭周才与马宏国认识,两人继续完善报告。
“谭主任不仅就实施步骤、分工合作提出修改意见,还提出了‘学科融合’的想法。”对于一个刚工作4年,又在农村教书的老师而言,两位专家的真诚鼓励和具体建议,是对他教育情怀最大的肯定。
其实,让黄沛华真正欣喜的,不是这份报告的内容。“乡村小规模学校也有存在的合理性,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除了要缩短差距,还要让农村学校办出特色。”马宏国的报告,让黄沛华看到了希望,“我能预见,今后的研究会遇到很多阻碍,而我能做的,就是给予无限且肯定的支持。”
除了追踪式指导马宏国的课题,黄沛华还提出,农村学校也要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校本教研,构建出适配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让农村学校从教学质量的单一追求,向更高阶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
“只有真正在农村奋斗过的人,才能深刻理解农村教育的困境与盼望,并且,他们自身的成长,对农村教师来说,也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李刚表示,州教体局遴选的这批专家,无论资历多深、能力多强,无一不是从农村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实战派”。
基于此,专家团又总结出一条思路——用农村经验帮扶农村教师。
彭碧莲,小学组帮扶组长,致力于为教师“补营养”。
在她看来,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体质”,而教育资源和支持则是“伙食”。湘西农村教育滞后,并非因为教师“体质”不强,而是“伙食”不好。
当彭碧莲和团队深入农村学校时,他们发现,农村教师在教学之路上方向不明,步履蹒跚。城市学校熟知的新概念,农村教师却很少接触,甚至有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的本质含糊不清。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语文新课标的推出,为帮扶带来了机遇。彭碧莲和团队迅速行动,深入学校开展一系列培训指导。她分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案例,探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优化策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双向频繁的现场互动,帮助农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走“一条线”、抓“一个面”、磕“一个点”,循序渐进地将语文新课标读“全”、读“厚”、读“薄”、读“没”。这些全新的教学方法,驱动农村语文教学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单薄走向丰盈。
心灵营养,同等重要。
“内心空洞、缺乏追求,则容易陷入懈怠。”彭碧莲坦言,农村教育环境宽松,教师压力相对较小,面对成长任务,可能敷衍了事、消极逃避。所以,这些年来,她坚持给农村教师上师德师风课,不断传递这样一种追求——让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以此激励他们的进取心。“无论是上好一堂课,还是培育一名学生,保持敬业奉献的态度,都可以成为赢得尊重的关键。”她说。
有时,她会和受援教师分享“私事”:“女儿小时候,我努力奋斗,希望以身作则,为她树立榜样;女儿长大后,越来越优秀,我更深感不能松懈。为了不被女儿‘甩’得太远,我还得继续奔跑,和她一起成长。”这样的生活小故事,亲切又具有启发意义。
许多受援教师深受启迪。有人写信给彭碧莲:您的分享,敲醒了消沉中的我。它使我明白,拥有职业尊严的同时,也会收获生活上的幸福。
正高级教师彭宏辉,也是帮扶专家团队的一员,对待受援教师,她重在“搭平台”。
1991年,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30年过去了,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农村教师面临的挑战似乎并未改变:专业视野受限、发展平台缺乏、个性化指导不足。“市州一级的教师工作室如火如荼,而农村教师却鲜有机会参与其中。”她介绍。
彭宏辉决定成为一座“桥梁”。线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直播教研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农村教师同享成长的喜悦;线下,她深入学校开展讲座,走进课堂授课、听课、诊课。
亦师亦友的交往中,麻栗场小学的教师们向彭宏辉倾诉了许多困惑:缺乏专业成长机会,想进步却有心无力;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基本没有预习、复习的意识,教学进度慢。
“因为亲历,所以懂得。”彭宏辉便以自身经历为镜,为困惑中的教师梳理出一份详尽的“导航手册”——
专注自我提升:尽管乡村教育资源有限,但乡村教师可以捧起专业书籍,充实和丰盈自己;
夯实教学内容:乡村孩子学习基础较差,教师切莫盲目追赶教学进度,让学生囫囵吞枣,而应放慢脚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上好每一节课;
重视习惯养成:因缺乏家长督促,许多学生放学后便对学习置之不理,教师可设定小任务,第二天再随堂抽查,培养学生预习及复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
点对点的帮扶之下,许多农村受援教师直呼“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彭宏辉任职于吉大师院附小,一所家长心中“鼎鼎有名”的好学校。因为校际结对帮扶,也因为彭宏辉、英语帮扶专家董亚河等人与受援学校的友好交往,吉大师院附小的优质课竞赛中,也有了农村教师的身影。
2024年5月8日,第二次帮扶活动暨溶江小学“成长杯”优质课竞赛举行,来自花垣县麻栗场小学的石林女、田娜娜、龙震,龙山县里耶小学的杨如意、张文杰、王鑫媛,登上溶江小学的讲台,一共呈现了六堂精彩的优质课。老师们很开心,因为“有机会与优秀同行共同成长”。“既长见识,又增技能,收获满满!”田娜娜说。
同在帮扶团队的还有数学名师李燕,相比彭碧莲、彭宏辉这样的“大姐姐”,她更像一个“孩子王”,“树信心”,是她的帮扶妙招。
18岁参加工作后,紧接着的6年,她都扎根在农村学校。谈起在农村任教时的感受,她直言“快乐、轻松,就像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玩,毫无压力与烦恼”。6年内,李燕在4所不同的农村学校任教,这也让她对农村教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由此,她也产生了忧思:压力较小的背后,其实是关注和支持的缺位,这样的环境,更容易让人懈怠。加上大部分农村教师长年累月面对的是一群基础较为薄弱、家庭不够重视的孩子。身处“难有关注”“难出成绩”的双重困境,他们的进取心、教育激情被逐渐消磨。
“太懂这份感受了”,所以,李燕别出心裁地成为他们的“情绪加油站”。无论何时、何地,在与受援教师沟通时,她都不忘加上两句“你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你真的比当年的我做得好”,用持续输出的认可、鼓励,坚定年轻教师的从教信心,帮助他们重新找回那份被看见、被肯定的温暖。
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一群“沾得满身泥土香”的帮扶专家,让“金点子”“好方子”,如雨后春笋般在湘西农村学校涌现。
让内驱力成为永恒动力
从政策导向和资源配备的角度分析,农村学校的师资建设并非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结对帮扶一直在开展,城乡学校间的教师交流也没间断,国培、县培的机会更多地向农村教师倾斜,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对于个中的原因,花垣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文祥一直在思考,“或许,是这些措施没有落实‘最后一公里’,没有学以致用。”
此次帮扶活动开展以来,李文祥对一个场景记忆犹新。
“当时,一位专家来麻栗场小学送课。但她并没有让学生翻开课本,而是设置了一个课前小游戏。她把班级里学生的名字设计成谜语,让全班学生来猜,班上一下子就热闹了。学生表现出十足的兴趣,那堂课也上得特别有意思。”这堂课不仅给李文祥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前来听课的教师受益匪浅,他们还活学活用,复刻在自己的课堂上。
李刚表示,他们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躺平”。相反,他们渴望被看见,更渴望收获工作的成就感。但由于找不到恰当的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也缺少了向上的动力。
而这正是专家团开展帮扶的最终思路——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成长的内驱力。“当专家组从学校撤走时,教师自身需要形成动力的内循环。”李刚表示。
物理教师彭权在里耶民族中学任教了30多年,他对自己课堂的评价是“学生反响和教学效果都很平”。这次帮扶,来自吉首市铁路学校的物理教师李水香,成了彭权的指导专家。
“彭老师的问题在于课堂模式过于传统,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情感交流,这使得课堂吸引力不足,也影响了他的教学热情。”李水香表示,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或者来自单亲家庭,他们本就缺乏足够的关爱,加之成绩不拔尖,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渐渐被边缘化,学习热情也随之消磨。
得知情况后,李水香通过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展示了如何与学生建立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她走下讲台,与每一名学生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鼓励他们提问并耐心解答;同时,她还巧妙地穿插物理学家的励志故事,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
这堂示范课的效果立竿见影,学生们被她的热情所感染,课堂氛围异常活跃。课后,学生们依依不舍地围住李水香,询问她下次何时再来。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后面听课的彭权,深受启发的他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串联与并联电路”实验课上,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先把知识点讲了,再让同学们动手操作,而是主动走到学生中间,询问他们的困惑,给予一对一的指导。李水香在彭权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贾高辉和姚萍这对师徒身上。只不过这一次,专家的建议除了让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也让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姚萍自身就是一个对教学充满热情的年轻语文教师。课余时间,她不断研究教法,做了多种尝试,比如给大家讲故事、举办诗词大赛、课前三分钟自我展示等,就是为了让学生爱上她的课。但时间久了,新鲜感过了,课堂上,打瞌睡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成绩也不理想。努力得不到回报,姚萍陷入了职业困境,一度怀疑自己不适合教书。
但贾高辉的课堂却不这样。从2022年开始,作为湖南省特级教师、湘西州语文学科带头人,贾高辉一直在里耶民族中学支教。这次,他又以专家团成员的身份,成了姚萍的师父。
在一次听课过程中,姚萍被贾高辉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听得十分认真,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一个个眼睛发亮,听得入迷。
“同样的学生,同样在传授知识,为什么我的课没人听,您的课却效果这么好?”姚萍向贾高辉请教。
“你的课内容很丰富,但却不是孩子们需要的,因为内容太多,他们跟不上,听不懂,自然就没兴趣了。教好学生的前提,是让学生跟得上,这样才能慢慢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贾高辉又补充道,“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不应该责怪学生基础不好、态度不认真,更多是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学生情况不够了解,自己的业务能力、课程设计、教学教法是不是有问题。”
“就好比作文课,以前我一个劲地教孩子怎么组织架构,怎么遣词造句,孩子们交上的作文‘不堪入目’。其实很多孩子连读懂题目都不会,更别说写作了。现在我从基本的审题开始,放慢进度,一步一步来,弄懂一个知识点,再教下一个知识点。”姚萍说。
在姚萍的课堂有了一定成效之后,贾高辉给她支了第二招,“让自己成为学生佩服的人,要知识渊博,有人格魅力。这需要付出努力,不断学习,也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心血。”
事实上,贾高辉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带着对里耶民族中学的深厚感情,来到学校后,贾高辉更加努力,“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的”。为了提高教师的阅读与写作素养,他还一直组织读书会等学习交流活动,邀请工作室的名师和里耶民族中学的教师一起,共同阅读,写读书报告,分享学生优秀作文。姚萍参与其中,空余时间也在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给自己充电。
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姚萍的语文课成了孩子们最爱的课,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从以前的三四十分到六七十分,再到七八十分,甚至有个孩子还考了110分。看到学生有这么明显的转变,她自己也感到震惊,收获了不少的成就感。
在帮扶交流会上,姚萍这样讲述贾高辉对她的影响:“贾老师让我深刻领悟到乡村教师的三重境界——‘向外看,向内求,向上走’。向外看,即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去发现很多像贾老师般敬业卓越的教育工作者,向他们学习;向内求,则是不忘自我提升,不断积累知识,增强自身文化底蕴和教育素养;而向上走,则是与学生携手并进,共同成长,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帮扶活动开展至今,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今年高考,里耶民族中学本科上线率54%,比上一年增长34.9%;教师的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学生学习习惯转好,缺考人数大幅下降……对于教育这项“慢事业”来说,一年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说,一年多的持续沟通,足以让陌生的心变得相识,甚至相知。
未来,顺着“基于理解的共同成长”这条主线,湘西城乡教育之间的距离,会因为“懂你”而不断拉近。
来 源:湖南教育
初 审:张 野
复 审:李 彬
终 审:王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