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大余县委县政府的官方政务微信
广告热线:13807974035(刘)
迁徙构成了客家历史的重要意蕴
客家人的发展史
正是一部让人百感交集的迁徙史
自北向南,客家人进入了重峦叠嶂的山区,起初的不适应充斥生活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客家人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屈服,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自然条件极其险恶的情况下,修建了一条又一条的古道,不仅便利了自己的生活,还打通了闽粤赣三省通道,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必要条件。
位于大余县梅岭的梅关古驿道,横亘广东、江西两省,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这是赣南客家人历经千难万险,创造的一个伟大历史奇迹。
在古驿道修建之前,岭南还是蛮荒之地,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是岭南与中原之间巨大的屏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出兵欲征岭南,他们沿赣江上游章江溯流而上,后来发现水路根本无法抵达。最终,秦军在梅岭上发现了一处比较低矮的山谷,稍加修整,一条由大余通往广东南雄的军事通道初现端倪(关楼南面墙上至今仍镶嵌着“岭南第一关”匾额)。
在这条秦军通道出现800年以后,中国进入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
此时的岭南经过数百年的开发,早已不再是蛮荒之地。特别是广州,已经成为海上运输的物资集散地,而“水陆联运”的梅关古道,自然成为广州与中原之间的最佳通道。这条如此重要的道路,在那时依然还是当初秦军开辟的那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有书记载“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意思就是说装上货物则车马无法通行,要运取货物只能用人力来背。由于货物量增加,梅岭渐渐不堪重负。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当朝重臣张九龄因病回老家韶州(现今韶关曲江),路过梅岭,体验了“人苦峻极”,不堪行走。于是,他向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大庾(大余)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赞赏,就叫他主持开凿,限期3年完成。
要说张九龄,其实也是个客家人,他得令后,领着兵士和当地的客家人便开始了这项工程。按照张九龄的设计,是要将山巅一劈为二,尽可能地缩短人们翻越梅岭的时间。靠着当年的简陋工具,要在这苍莽大山中破出一条路来,谈何容易?他最终是如何实现的呢?有一个传说至今仍在赣南客家人之间口口相传——
随着山势陡峭,开凿越来越难。有一处层岩叠峰,今天凿开了一点,明天又合拢上,无法进展下去。第50天,工程仍毫无进展,张九龄回到家十分郁闷,他的侍妾戚夫人也忧心忡忡。是夜,戚夫人梦一仙翁,便向仙翁求解开山破岩之术。仙翁先是三缄其口,后经不住苦苦哀求,就告诉她,必须以妇人之血献祭山神。戚夫人醒来后,就暗下决心帮助丈夫,于是起床,冒着寒风,走到梅岭巅峰巨石旁边,手提长剑念道:“皇天在上,我乃张九龄之妾戚氏,身怀六甲,因梅岭开凿无以进展,若皇天不弃,愿将妾命献祭皇天。”言毕,自举长剑,剖腹献身。
第二天,张九龄闻讯赶来,几乎昏厥倒地。这时,又报朝廷钦差大臣来查看工程。张九龄忍痛安葬了爱妾,继续带人上山凿石。奇迹出现了!从这天开始,工程畅通无阻,开山山裂,凿石石开,山路顺利打通了。人们怀念戚夫人的功德,在新路口南山脚下建了夫人庙,来往官员百姓都进夫人庙烧香叩拜。
传说自然不可信,但工程之艰巨,张九龄为之付出的心血和牺牲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梅岭驿道修通后,比秦朝的古道缩短了4公里。为了缩短这4公里,张九龄动用了大量民夫,将坚硬的花岗岩山体凿下去20多米,梅关古道变成了可并行两辆马车的大山路,人们不再惧怕“山道狭深,人苦峻极”,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运则负之以背”,在“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两旁夹植大量梅花的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
梅关古驿道北接江西章江,南连广东浈江,好像一条彩带把长江与珠江连接起来。古代旅人只需骑马行45公里陆路,就可以从长江水系转入浈江,从而进入珠江水系。“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说的就是,无论是北上长安,还是南下岭南,都快捷无比。
梅岭古驿道的修建与通行,使梅岭一带真正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直接促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内地丰饶的物产,特别是享誉世界的丝绸、茶叶、药材、工艺品,等等,通过梅关古道运往海洋,走进遥远的南亚、中东、欧洲直至全世界,外面的物产也会从这条通道运往中原。
今天,当我们踏上这条沧桑的古道,仍不免唏嘘。是的,高速公路、铁路、航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但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驿道的意义仍在客家人的发展史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推荐阅读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廖超虹
一审:龙秋萍
融媒商圈
想了解更多融媒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钨都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