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大余县委县政府的官方政务微信
广告热线:13807974035(刘)
在大余县牡丹亭文化园内,南安东山大码头已静卧章江之滨千年之久,距梅关大桥下游约140米。
唐宋以来,广南物资北运,中原物资南下,海外进口的布、纱、煤油,地方的漕粮、盐运及各国使节进京朝贡均取道于此。东山大码头在古时常停泊百余艘船只,城内设有船行、桥行、振运行和水陆驿站,附近商铺云集、生意兴隆,湖北、安徽等各地商家设会馆于此。每年,仅岭南运往中原的盐、铜就各有500万斤以上,中原运往岭南的大米、瓷器等至少1000万斤以上,每天南来北往的挑夫便有数千上万之众。周边专为储存转运货物服务的行栈便有50多家,是当时人气最旺的地方。南来北往的人群在此交汇,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明万历十九年(1591 年),戏剧家汤显祖乘船逗留于此,酝酿了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牡丹还魂记》。此外,苏东坡、王阳明等古代文豪圣贤也在大余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文脉,为大余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南安大码头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梅岭为江广襟喉,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皆取道于斯”(《南安府志》)。彼时的章江,每日千帆竞发,士民商旅之声不绝于耳。“洋货骄臻,四方贸迁,络绎不绝,南安府当江广之冲,遂成一大都会。”(1919年《大庾县志》)。
鸦片战争后,1933 年,粤军第一军在此修建东山公园, 码头始废。又随着五口通商、粤汉铁路修建以及赣粤公路开通等,使得传统的水运方式受到冲击,大量的货物和人员运输逐渐转向铁路和公路,且由于大量矿砂淤塞河道,影响了船只的通行,导致码头逐渐冷落并最终废弃。
留存的遗址是历史的见证,南安大码头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被保护起来,现存遗址包括牌坊、台阶、登船台、拴船柱、 沿江河坎、石碑等等。完成历史使命的南安大码头洗净铅华,守着滔滔章水寂寂无语,一任寒来暑往,白云苍狗。
推荐阅读
来源:大余史志
编辑:廖超虹
一审:龙秋萍
视讯
想了解更多便民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钨都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