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大余县委县政府的官方政务微信
广告热线:13807974035(刘)
秋发庾岭 梅香如故
——写在第二届“五洲客家音”文化学术交流会举办之际
邓莅
又是一年春去秋来,又到了一年收获的季节。
恰逢今年第二届“五洲客家音”文化学术交流会即将在赣州大余举办,这次会议以“梅关古道情——客家与海上丝路”为主题,梅关这条曾经承载着客家人辗转迁徙的驿道又将成为关注的新焦点。带着这份期盼,我又萌发登梅关古驿道的心愿。
“塞北玉门关,江南大梅关。”梅岭又称大庾岭,之所以得名,据载与戍守在这赣粤交界的山口的两位将军梅鋗、庾胜有关。明学者郭笃周《岭海名胜记·梅岭记》云:“谨考梅岭,本名台岭,在南雄府九十里,即百粤五岭之一也。上有横浦关,即古人入关之路也。汉初,高帝以将军梅鋗统兵驻此,故曰梅岭。后武帝令裨将庾胜戍守,复名庾岭。”因庾胜在家兄弟中排行老大,又称作“大庾岭”。他们庇护了这方水土,恩泽了这里的人民。
折一枝腊梅,陆凯越岭而来了。这位三国东吴大将军奉命赴琼崖讨伐儋耳,途径梅岭,俯视漫山遍野洁白似雪的梅花,将军情不自禁想起家乡的“香雪海”,想起情同手足的同窗好友范哗;于是,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梅,写下了这最为感人的梅花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描绘梅岭最早的一首咏梅诗,“一枝春”成为梅花清雅的别名,为此后人在岭上建“折梅亭”以作纪念。诗人过此如未作诗,则以为耻。诚如聂古柏诗云:“黄金台上客,大庾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亦笑人。”
唐代宋之问,因贬自梅岭过往岭南,抒感作《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折梅赠友,向为古代文人乐事,见梅如见故人。
品一壶青梅酒,苏东坡越岭而来了。这位宋代大文豪贬谪海南,过大庾岭,亦心生怆凉之感,忧此去无命归来,留下悲怆诗作《赠岭上老人》:“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贬谪岭南七年,尝尽辛酸,终于以逾花甲之高龄遇赦北还。再翻越梅岭,又见红梅怒放,又遇岭上老人煮青梅酒给自己暖身子喝,触景生情,作《庾岭红梅》一绝:“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豪迈中夹杂几许凄苦。到大余后诗兴大发,吟颂出“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气势磅礴,成为赞誉大余的千古绝句。
孕一脉理学,周敦颐越岭而来了。北宋庆历六年(1046),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的周敦颐和刚从兴国县令调南安军任通判的程晌又一次走进了梅岭,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赏梅之行,两人交谈甚欢,周敦颐独创的儒学与佛道融为一炉的理学观点令程格外欣赏。于是,程晌便携二子程颢、程颐拜周敦颐为师。师徒三人在梅关驿道踏雪寻梅,在南安府后花园里吟风弄月,在南安军学学堂讲课授业,在丫山古寺谈儒说佛……迸发出多少思想的火花,终于成就了影响后世百代的“周程理学”,也令南安大庾有了“儒雅之邦”美誉。
穿过一段山隘,终于登上了梅岭山巅。历经千年风吹雨打的梅关关楼,依然气势雄伟;关楼面匾额“南粤雄关”和石碑上镌刻的“梅岭”,依然遒劲有力。古道历经岁月洗礼,石阶早已被磨得溜光,依稀能感受到当年“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商贸繁荣。或许,梅岭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在这繁华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的心酸和汗血。往返千年,与梅岭结缘的有多少芸芸众生啊!又有多少能留在鹅卵石阶的记忆中呢?千年流徙,南迁的客家人的脚步几乎从未停歇,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在战乱烽烟中登上梅岭、穿越梅关,不熄的生命之火就在遥远的蛮荒之地传承。位于梅岭南面驿道旁的南雄珠矶古巷石碑所记载的143个姓氏,即是自秦汉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唐宋至明清,大批自中原过江进入江西再翻越梅关而进入岭南的客家先民,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散叶、繁衍生息。当无数的客家子孙登上梅岭,回望故土,祖先的身影就在万千感慨中渐渐清晰。血脉的传承远胜过于枯燥的史册,那代代相衔的基因,浸染着的是再也拂不去的梅花清香!
秋天的梅岭,虽无梅花,却梅香如故。下山的道上,游客渐渐多起来了,喧哗中回荡的依然是粗犷的客家口音。几阵秋风习习吹来,婆娑的梅树随风摇曳,枝头点点。定睛看时,只见梅树枝头上已吐出几朵微微待放的粉色苞蕾,似乎正准备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
推荐阅读
来源:江西省大余县客家联谊会
作者:邓莅 供图:万马
见习编辑:戴文侨
一审:龙秋萍
融媒商圈
想了解更多商圈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钨都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