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他个人还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总被引用超过2.5万余次,H因子高达90,被科睿唯安连续4年评选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就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制氢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侯阳。
非他莫属
师者,学须高、身须正
《礼记·曲礼》言:“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身为教师而被称为“先生”,可谓是职业的极大荣光。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化学院教师王淋是侯阳联合指导的博士。他介绍说,读博期间,侯阳院长的课题组有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近20余人,在他们眼里,侯阳院长经常跟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会要求学生做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作为导师,他总是每天来得最早、回得最晚,“每天早上来实验室,路过侯老师办公室总能看到他办公室的灯亮着,晚上回宿舍路过他办公室,还是看到灯亮着,让人怀疑他有没有回去休息过。”王淋回忆说。
投注了极大的热情,才会有丰硕的成绩。2017年侯阳正式入职浙江大学。在此之前他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厚积薄发,入职浙江大学后,先后获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并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同时担任Nano-Micro Letters副主编,CEJ Advances副主编,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等国际权威学术组织。
“导师自己都那么努力,我们哪好意思偷懒。”王淋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为青年学子和青年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侯阳看来,研究生阶段不能只为快出成绩而做研究。他告诫学生们“要有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哪怕解决一个很小的真问题,也不要去研究一个看似宏大的假问题。”
每周的例行组会上,当学生汇报相关研究进展和实验时,他总会向学生提问开展这个实验研究的目的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问题关不关键?研究方法科不科学?每一个被问过的学生,都会把先生的发问记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
侯阳(左一)和他指导的研究生们
2022年,以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命名的“卢嘉锡优秀导师奖”授予了侯阳,他指导的博士生李燕获得了“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侯阳说,为人师表,学须高、身须正,这个奖对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他的研究生们对老师拿到这个奖项表示:实至名归,非他莫属。
非做不可
研究要为国之所需
在侯阳的实验室里,围绕着双碳目标下电解水制绿氢技术和绿电化学CO₂资源化利用技术展开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他介绍说,当前对于电解水制绿氢技术存在着能耗高,以及电还原CO₂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在研究中他们发现,通过设计开发具有非对称配位结构的富碳基单原子金属催化剂,能够有效优化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从而提升电催化整体性能。这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化学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上,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他在国际化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随着研究的深入,侯阳的研究内容包括了新型电化学催化剂及转能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能源材料高通量筛选、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及动力电池等多个领域,用他的话来讲,这些研究都只有一个目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即CO₂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据悉,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能源系统,化石能源占比为84%,要实现“双碳”目标,届时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80%以上,支撑碳中和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产业和经济活动,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关键。
“这是给所有科技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命题。”在侯阳看来,实现碳中和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科学研究者理应“挑起大梁”,勇做创新先锋,非做不可!
侯阳(左一)在实验室
截至目前,侯阳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Chem. Soc. Rev., Nat. Commun.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260余篇,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等,还获得了202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相关成果先后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等奖项,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等。
未来可期
要让生化学院再上一个台阶
2021年10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拆分,侯阳受聘成为新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拆分后的生化学院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短缺、学术氛围不足、国家级项目匮乏等诸多难题。学校党委对新任院长提出“加强班子建设、团结带领学院全体教师抢抓机遇,把学院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的希望。
领导的嘱托、院长的职责以及老师们的期望,让侯阳思考推动学院发展的着力点。
“人才是关键。”这个观点在学院班子中很快达成共识。侯阳将人才计划分成4招,即“请人、引人、育人和用人”。
“请人”,为进一步明晰学院发展方向,他先后邀请北京化工大学刘少敏教授,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北大学原校长刘有智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原校长李小年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雷乐成教授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陈涛研究员等知名学者来院指导,为学院发展把脉定向。
侯阳(右一)发起“青年人才计划”
“用人”,“用好岗位聘任这个抓手,盘活存量,激发动能”是他的用人理念。第六轮岗位聘任中,生化学院严格坚持考核标准不降低、不放松,实现“升留降转”动态调整,深化人岗相适,形成了标杆示范引领、朋辈压力传导、学院帮扶托举闭环,营造了优秀者有成就感、平凡者有压力感,后进者有危机感的干事创业氛围。
3年来,生化学院联合材料学院组织申报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以省内排名第3的序位获批建设;生化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评为浙江省“十四五”一流学科,国家级项目获批7项,科研经费、论文、授权发明专利、科研成果转化、学科竞赛等方面不仅圆满完成了学校给定的各项指标任务,还在2023年全校的综合绩效考核中被评为A。
侯阳(后一左六)与生化学院毕业班导师和毕业生合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年,侯阳都会鼓励教师们提前着手准备国家基金的申请工作,不能等到发布通知再行动。他也会就国家基金申报书逐人沟通、逐人指导,也会邀请业内有丰富国家基金项目获取经验的专家来校指导,提升生化学院的申报质量。2023-2024年学院获批多项国家基金。
对于生化学院的未来发展,他充满信心:“生化学院有不错的基础,我要带好这支队伍,明方向、聚合力、勇攀登,让生化学院再上一个台阶,生化学院未来可期!”
一 审 | 郑 双 毅
二 审 | 万 树 巍
终 审 | 郑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