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背后的秘密——它的对手

楼市   2024-10-23 00:04   陕西  

文章共约5172字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代经济学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曾对“通货膨胀”这个词一针见血的提出了见地。

凯恩斯说:“用这个办法,政府可以秘密和难以察觉地没收人民的财富,100万人中也很难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偷窃行为。”

是的,现实社会中最让人感觉无痛不痒掠夺财富的方式,可能就是随着时间推移带来的通货膨胀。

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伸进了你的钱袋子,今天拿走一分钱,你没有感觉,明天拿走你两分钱......日积月累你的钱看似是变多了,实则比原有的财富总值却减少了很多。

这样的“富有”,仅存在一种幻象,在这个幻象中每一个人都毫无察觉。

桥水基金的瑞达里奥曾解释过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很难感受到经济周期的波动,那是因为经济的大周期波动中镶嵌着无数个小周期,而我们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分子,离经济周期太近了,所以很难感受到经济周期的波动。

这种感觉就像蚂蚁经历四季的变化犹如毁灭式天灾一样,而这样的天灾对人来说却习以为常。

蚂蚁之所以感受不到人的感受,是因为以微观视角观察宏观的变化,是很难感受变化的。

这样的视角只会让我们的思维和眼光变得极其局限,看任何问题只会以点概点,难以做到以点概面。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微观和宏观视角应该来回切换,这样才能把问题看的较为透彻。

我以前对“钱”的认知只停留在可以购买自己想要的很多东西,有钱似乎可以拥有这个世界的一切物质。

但却不知我们所有人被这一场纸币游戏玩的团团转。

货币产生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需求,我想用手里的鱼来换你手里的凳子,这就是在满足双方的欲望需求。

但由于货币的衍变,将人类的物欲全部勾了出来并且无限放大。

人的惰性又驱使了另一群人偏向不劳而获,让欲望需求的满足变得更加的容易。

然而产生的代价却是由另一部分人来承担。

美元就是这么干的。

1910年11月22日,谁能想到这一天晚上即将要改变全人类的命运。

因为这一夜过去,意味着全世界的货币体系即将重塑。

此时纽约城外,呼啸而过一节完全密封的火车,车厢内的所有窗户被严密地遮住了。

而车厢里坐的全都是美国最重要的银行家,没有谁能知道他们到底要做什么。

这辆列车的终点是数百英里外的佐治亚州的哲基尔岛。

哲基尔岛是一群美国超级富豪的冬季度假胜地,拥有10英里长的海滩,4个高尔夫球场、一个250英亩的历史地标区、佐治亚海龟中心等各种游乐场所。

此时,地球上1/6的财富聚集在这样的富人天堂中,并且谋划了一场掠夺世界财富的阴谋。

J.P.摩根为首的银行家们在这里成立了一个打猎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只能拥有会员身份的人可以参加,并且会员的身份只能继承不能转让。

就在这一天,该俱乐部得到了通知,有人要使用俱乐部两周,所有的会员不能在这段时间内使用会所。

会所的所有服务人员全部是由大陆调来的,并且要对到达会所的所有客人一律只能称呼名字,绝对不能使用姓氏。

同时要保证会所周围50英里的范围内决不能出现任何记者。

如此的神秘,究竟为何?

当这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所有该到达的神秘客人都出现在了这个会所之中。

一场绝密会议即将开始,会议参加的任何一位客人实际上都是在美国有头有脸响当当的人物。

例如:纳尔逊•奥尔德里奇,参议院,国家货币委员会主席,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祖父。

A.派压特•安德鲁,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

佛兰克•范德利普,纽约国家城市银行总裁等等。

其他人物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宋鸿兵所著的《货币战争》。

在这个小岛的富人会所中,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在此起草了一份世人皆知的重要文件,那就是《联邦储备法案》。

这个法案的成立就是美联储成立的基础也是美联储的前身。

要知道,在1913年之前美国是没有统一的中央银行,也正因此才不断地导致了美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多次的金融危机。

银行家们的野心就如梅耶•罗斯柴尔德说的:“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如今的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核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对于美元背后的银行家们来说这只是一场可以无视法律、道德的没有硝烟的掠夺。

19世纪末,国际银行家对金钱的认识再一次跨越了一个台阶。

之所以梅耶•罗斯柴尔德敢说这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就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是因为传统的货币发行量备受金本位的制约。

银行家每发行一美元就需要相应的金币支撑美元的信用。

但金币的数量无法满足银行家们的贪婪。

怎么办呢?

那就必须打破金本位的制度,重新建立以美元为首的货币体系,从而摆脱黄金的束缚。

银行家们并不喜欢通货膨胀,因为货币的贬值会直接侵蚀银行家的利息实际收入,并且对于银行家日益增长的胃口,这样积累财富的速度还是太慢了。

即使他们想发行更多的货币,在金本位制度下依然要考虑银行放贷的总量问题。

这是一场金钱的游戏,谁能清楚游戏的规则,就不容易被游戏本身洗掉。

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中,苏格兰裔金融家和投机家的约翰•劳曾利用发行纸币的方式刺激了法国的经济,使当时法国的经济虽然出现了繁荣,但随后又迅速崩盘。

约翰•劳在法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的支持下,成立了劳氏私人银行,并获得了发行纸币的权力。

他提出通过增加纸币的供给来促进经济繁荣的理论,并且在法国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发行的纸币由于可以兑换黄金硬币和用于缴税而获得了法国人的信任。

随后,约翰•劳又将银行的存款投资于他自己成立的密西西比公司,由于该公司获得了法国政府的北美洲贸易的垄断权,所以公司的股票成为了投机商们热捧的对象,导致股价不断飙升。

但法国人不清楚的是约翰•劳通过密西西比公司发行的股票,实际上是承担了清偿法国国债的功能。在股票最为狂热时,法国政府将劳氏私人银行改为皇家银行,并让约翰•劳担任财政总督。

自此,他开始大量的发行纸币,最终导致了经济剧烈的通货膨胀。

这场“纸”一样的游戏最终无法维持,当人们清醒的认识到这场游戏犹如骗局一般时,这场游戏也就到了即将谢幕的时候。

人们最终发现市面上流通的纸币远超金银等硬通货时,便纷纷要求将纸币、股票变现。

而银行在当时是无法提供足够的金银的,遭到挤兑的银行迅速走向破产。

同时,密西西比公司由于银行的破产导致了北美洲的开发受挫,资金链断裂,约翰•劳的计划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他逃离了法国,却使法国的经济遭到了重挫。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银行家们已然摸索到了一套更为高效和复杂的法定货币体制。

这套体制彻底的摆脱了黄金和白银对银行贷款总量的刚性制约。

这也就意味着从此银行家可以通过无限制地增加货币供应来获得收益,这远比通货膨胀带来的贷款利息损失要大得多。

在《货币战争》这本书中目录的第四章赫然写着“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美联储是担任着战争背后的无限提款机的角色。

众所周知,战争机器的启动是极其烧钱的,烧钱的速度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

但要想让战争能够打赢,钱粮是最坚实的基础,不然谁愿意上战场冒死?

1913年12月23日,随着《联邦储备法案》的通过,爆发世界级别的战争条件成熟了,就像基辛格博士说的“拖了许久的战争机器”终于可以启动了。

1914年11月16日美联储正式开始运作,同年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维森到英国商谈提供信贷一事,达成的贷款协议数额高达1000万英镑。

要知道这1000万英镑在当时对美国而言可是一笔相当客观的大生意。

然而,谁都没有料到最终的这笔贷款总额会达到令人震惊的30亿美元,而摩根银行只需要收取1%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这笔贷款中赚取3000万美元。

当战争打到关键时刻,英国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向英国国民手中的美国债券的利息收入进行征税,英国人闻声纷纷将手中的债券贱卖给英格兰银行。

骚操作就在此刻来了,英格兰银行拿到这些债券之后又让美国代理人摩根公司将这些美国债券出售给华尔街,从而变现。

就这样,英国又得到了一笔巨款来支撑战争。

美国的信贷犹如火上浇油,促使战火迅速蔓延,战争的惨烈程度用一场战役来形容就是仅仅在马恩河战役中,协约国一天就消耗了20万发炮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人数,据统计大约有5500万人。

这是一场极具毁灭性的战争。

谁都希望和平,尤其是普通人,在这场战争的背后,似乎唯独美国的银行家们是热爱战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建立了,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两国政府出于本国的利益考虑,构思和设计了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即为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铺路。

这两个计划都是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

由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成为最终的最大受益者,也因此奠定了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盟主地位。

美国由于拥有世界70%以上的黄金储备量,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在这个体系下为了保障所有人手中的美元价值的稳定,美联储发行美元必须受制于黄金的总量。

而这一体系瓦解的转折点是在1933年罗斯福宣布废除传统的金本位体系后开始的。

罗斯福之所以废除金本位体系,是为了促使美国尽快地走出1929年爆发的经济萧条的阴霾。

当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表面来看是担当了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其真正的目的则是为了确立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霸权地位。

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无限制发行货币,就必须打破金本位的束缚(废除黄金),从内生性建立法定货币的地位,而打破这样的束缚必须分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银行家们借刺激经济之势,过度的投放信贷消费,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致使1929年经济萧条的爆发。

罗斯福为了刺激和恢复经济活力,不得不宣布黄金与美元的兑换由直接转为间接,这就意味着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会受到监管,不能随意的兑换黄金。

这是完成废除黄金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通过美元兑换取代了黄金间接兑换,即各国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而美元与黄金挂钩,只有外国中央银行才能拿美元兑换黄金,致使黄金进一步被挤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也自此完成了废除黄金的第二步。

问题就出在了第三步中。

我们知道,在经济活动中频繁地使用货币,会使所有人都有一个顾虑就是生怕手中的货币变得不值钱。

而导致货币不值钱的直接原因就是流通的货币太多了,违背了物以稀为贵的生态法则。

所以黄金是当时人们心中最理想的交易货币。

然而这一“理想”,竟被一句承诺给取代了。

人们通过一个空前的概念规定了某种“纸币”可以永远不“贬值”。

这句承诺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总设计师之一凯恩斯构思出的一个“精彩”概念——即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就是所谓的“纸黄金”。

纸黄金的背景:特别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国际储备资产,现今其价值是由一篮子货币决定的。

但特别提款权最初的价值其实并不是由一篮子货币决定的,而是由背后的黄金,由于特别提款权的价值与黄金直接挂钩,每一单位等于一定数量的黄金,所以才被称为“纸黄金”。

后来,特别提款权的价值与黄金脱钩后,改为由一篮子货币的价值决定。

1969年美国发生严重的黄金支付危机,因此才提出了特别提款权,要知道,在特别提款权的创立初期,其价值是与美元等值的,即1单位SDR(特别提款权)等于1美元,这相当于0.888671克黄金。

特别提款权的推出并未扭转美元与黄金兑换关系在国际承诺中的崩溃态势。

直到1971年尼克松宣布中止黄金与美元的关系,自此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际终结。

虽然第三步以失败告终,但国际银行家们并未放弃实现第三步的理想。

最终这个理想被寄托在了“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化”中。

我们看到了,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联储担任着世界银行的角色,美元成为了世界主要流通的货币。

在美国这些银行家眼里,全球化中中国是这场浪潮的最大受益者,而美国自身却没在全球化中捞到便宜。

因此,美国开启了逆全球化,企图收割发展中国家的硕果。

但遗憾的是这场计划并未如愿以偿。

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美国无限制发行美元,致使美元债务越来越庞大,而担忧美元兑付的声音却是越来越多。

想要摆脱美元的国家,在这场逆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变得越来越多。

然而,粉碎国际银行家们梦想的对手们在21世纪中的第4个年代出现了。

那就是金砖国家。

10月22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俄罗斯喀山举行,这也是金砖国家大扩员后的首次峰会。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成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依赖。

例如,俄罗斯提出建立多边数字结算支付平台——金砖之桥(BRICS Bridge),也是剑指减少对SWIFT系统的依赖,增强金融的自主性。

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在推动各国的本币结算,以促进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从而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用中国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样的时势,那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码字不易,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点赞收藏},谢谢你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学无止境 · 好书分享

黑天鹅



炑城笔记
分享有关投资、财经类的知识观点,也记录自己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只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投资小白~不要成为生活和投资的韭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