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欧盟反补贴调查的真实目的

汽车   汽车   2023-10-09 15:26   广东  

         

          

欧盟启动对中国产纯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汽车业界和国内媒体反应强烈,高声讨伐。
         
欧洲汽车品牌意识到,中国可能对欧洲汽车品牌实行反制,远在德国的宝马汽车高层,已经预感到了后果的严重性,提醒欧盟面临潜在的对抗风险。
         
但对于有意进军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而言,先别急着抨击,也别过于关注反制措施,那都不是企业层面该操心的事儿。
         
值得深度思考的是,欧盟到底在害怕什么,或者想达成什么目的?欧盟的担心,其实也是部分欧洲车企的担心,特别是那些已经在中国市场败退,领教了中国车企厉害的人。
         
比如,Stellantis集团旗下的品牌几乎已经全部退出中国市场,剩下的标致雪铁龙,怎么看都像一个烂摊子,几无翻身的希望。

Stellantis掌门人唐唯实就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中国汽车,不久前的德国慕尼黑车展期间,他放出狠话,“中国电动车正在‘侵略’欧洲”。       
         
         
Stellantis旗下数十个品牌无一例外都在中国市场遭遇惨败,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在品牌没有强大溢价的前提下,成本控制又远不如中国车企。
         
说白了,就是败在价格上。意系、韩系、法系,甚至美系车,在中国市场都属于二三线合资品牌,在中国汽车上升的过程中,技术和品质的优势越来越少,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价格。
         
特别是法系车,标致雪铁龙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神龙汽车,内部争吵最厉害的就是新车定价,法国人认为不能再低,而中方根据市场竞争,认为只有更低没有最低,否则卖不动。
         
这种内部缠斗,伴随了神龙汽车从巅峰年销80万辆,到这几年年销几万辆的低谷,一路滑向深渊的过程。唐唯实很清楚,这本质问题不是企业内斗,而是法系车在市场上打不过中国品牌。
         
Stellantis有强烈的“恐中症”。法国人感受到的威胁在于,中国汽车的价格战这把屠刀太生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中国人个个是“成本杀手”。
         
单是工人工资,欧美车企就会付出中国车企几倍的成本。比如现在正在闹罢工的美国汽车工人,熟练工人每小时32美元,年薪就是6万多美元。
         
这相当于中国汽车工人收入的5-8倍。过惯了中产生活的美国汽车工人仍不满意,要求加薪40%,每周由工作5天减至4天。
         
         
另一方面,即便在如此低人工成本的前提下,中国车企的利润率低至4.9%,远低于整个工业企业平均5.5%的利润率。这意味着,中国车企和股东,愿意接受比欧美利润低得多的生意。
         
从全球竞争来看,欧美人永远不可能将车企的运营成本,做到中国车企的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欧美技术积累不比中国早,规模化摊薄成本不比中国车强,再加上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完善,价格更低,人工成本低等等因素,如果站在同一起跑线,没有特别关税保护欧洲市场:
         
本土可能要倒掉一大批车企,特别是法国车。
         
不过,这可能并不是欧盟急于发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最直接原因。中国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其实并不大,市占率很低,8月份,20家中国品牌在欧洲28个市场的销量为2.19万辆,市占率为2.4%;1-8月份的累计销量为17.3万辆,市占率为2.04%。
         
中国车在欧洲的份额,类似于现在韩系车在中国的状况,存在感非常低。正常的思维看,中国品牌汽车还不足以对欧洲汽车构成威胁,单从市场层面看,还不值得欧盟大动干戈。
         
欧盟启动调查或许另有蹊跷。根据中国海关统计,纯电动汽车在2022年出口33.8万台增94%,2023年1-8月出口33.9万台增95%。
         
拉出两个数据一对比就很有意思了,今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品牌含燃油车只在欧洲卖出了17.3万辆(纯电动车没有具体数据,肯定更少),但出口到欧盟的纯电动车就达33.9万辆。

得出的结论是,欧盟大部分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车,并非中国汽车品牌,而是在中国生产的国际品牌。
         
也就是说,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可能并不是单纯针对中国汽车品牌,更重要的是针对欧洲品牌在中国生产的纯电动车,再返销回欧洲的那部分。
         
这么干的,主要是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还有美国的特斯拉。难怪,针对欧盟的调查,反对声音最大的也是大众、宝马、奔驰,CEO们个个义愤填膺,站在媒体的闪光灯下抨击欧盟。
         
欧盟为什么要搞自己的企业?我们在此前的文章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欧洲的逆全球化风潮,逆全球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制造业引导回本土。
         
去年欧盟开始推进“2035年禁燃”计划,新能源车未来一定是欧洲的主流。如果以目前产业链完善程度、成本考量来看,新能源汽车全球最佳产地就在中国,欧洲将面临新能源汽车工业的空心化。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美国政府通过制造业回流战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13-2022年,福特、通用汽车和斯特兰蒂斯的利润飙升了92%,总计达到2500亿美元。2023年预期会额外增加超过320亿美元的利润。
         
有了钱,才有了最近的汽车工人大罢工,要求大幅度涨薪。
         
虽然欧盟留下了时间,调查将在最长13个月内结束,可能在9个月内对华加征临时“反补贴税”,但调查不过是“演戏”,欧盟早就做了决定。
         
调查不过是找一个理由。中国从来就没有对外资品牌进行补贴,更何况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补贴,也早就完全退出。
         
唯一的变数,可能是德国车企的强烈反对。宝马的首席财务官沃尔特·默特尔、大众掌门人奥博穆、奔驰掌门人康松林同时表达了对保护主义的厌恶:“认为我们可以把汽车世界划分为彼此无关的单个区域,那完全是一种错觉。”
         
但需要正视的问题在于,德国政府可能支持欧盟的动作。


新锐汽车观察
传播信息,分享思考,共享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