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我”?原来,我们都误解了自己 | 火把感悟

文化   2024-09-27 12:02   浙江  


感谢本期书友@上官01 的精彩书评:


《我们误解了自己》

↑点击书名了解详情↑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这是一本佛学与哲学的碰撞,是周国平老师和济群大师关于人生、价值、生命、归宿等话题的语录,吸引我的也正是两位老师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探讨。在书中,济群大师提到“静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喧嚣的时代,外界的喧嚣刺激以及内心的情绪波动使每个人都感到疲惫不堪。我们渴望休息,但内心却不断动荡,使我们无法获得安宁。

我常说,一个人能否健康地生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具备休息的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太多放不下手机的理由:看抖音、短视频、浏览朋友圈、玩游戏、阅读网文……似乎要将工作日辛苦一天所牺牲的时间都在晚上弥补回来,因此很多人甚至到了凌晨一两点还无法放下手机。因此,我非常赞同济群大师所说的,为了健康地生活,我们需要拥有良好的休息能力。然而,什么时候,好好休息也变成了一种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主持人问是否应该追求真相?周国平老师回答道:“如果你内心没有这个问题,那就不必自找烦恼。”济群大师则说:“世界上是否存在真相?是否需要探究真相?很多人对世界没有太多思考,只是生孩子、找工作、过小日子,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一旦开始关注起‘人为何活着,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等问题,反而会增加烦恼。”其实,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是这样无知地度过一生的。但是济群大师又提到,“有些人之所以能够自得其乐,是因为他们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比如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没有遇到天灾人祸。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其实就无法再感到快乐。即使他们拥有福报,能够一辈子保持快乐,面对死亡时还能保持快乐吗?即使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这种没有终极方向的人生与动物有何本质区别?”因此,一个人最终能否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还是需要思考人生的终极方向。明白这些或许不能带来幸福,但可以减少痛苦。

由不同的行为,形成各异的业力,最终引来相应的果报。这些果报还会进一步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佛家强调因果关系,如今我也非常注重因果关系,所以我从内心出发去做一些善事,一些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即使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很愚蠢、很不值得,但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问心无愧,相信就能种下善因,得到善果。

佛教有句话叫“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如果只追求福报而不修养智慧,未来可能会像国王的大象那样挂满珠宝,但只是畜生罢了。现在有钱人的宠物也是如此,从享受和物质条件上来说,它们比没有钱的人好得多,但这种福报并不能改变它们恶趣身份。另一句是“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有些人专心修行,但过去和现在都不修福报,不与大家结缘,虽然已经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但乞食时仍没有人供养,只能空着钵子回来。所以佛陀一再强调,福报和智慧都要修养。

济群大师说:“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哪怕千奇百怪,只要不侵犯他人,别人就无权干涉。”同时,个人有追求利益的自由,而且法律要保护他们的自由。我深感认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这种生活方式千奇百怪,只要不对别人造成负面影响,没有侵犯别人,别人就无权干涉。然而,在当今时代,有太多人干涉、干预别人的自由生活——老师、家长、同事、领导、朋友……我认为每个人的边界感都应该得到尊重。

如今的社会可能比任何时代都更加多样,简直是多得难以计数,结果却让人感到疲惫不堪。因此,实际上我们应该追求的并不是多样性,而是在我们的生命中进行减法,让生命变得纯粹和单一,过度追求多样性反而会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

这本书更多地探讨了关于“我是谁、生死、归宿、生命的意义”等人生终极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些问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应该如何洞察虚幻的自我,寻找真正的自我,或者说无我?别人是无法了解的,只有自己慢慢去领悟。济群大师说,修行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非常重要,因为如果看不清楚就会陷入各种执着:对生死的执著、对名利的执著、对欲望和情绪的执著,认为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不断追寻它们,然后引发许多负面情绪。

>>发现更多精彩书评<<

来源:火把悦读运营团队
编辑:芥子
排版:西西
责编:Yoho




博库悦读
火把知识,陪你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