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对谈:福贵的一生,我真没觉得很悲惨 | 荐书

文摘   文化   2024-09-18 10:00   湖北  


正在更新“豆瓣高分”荐书系列,

每天10分钟,与你共读50本好书。

点这里去看:豆瓣高分陪读



苦根不哭

我最近读完了《活着》,余华的小说。

现在,我觉得自己抑郁了。

    读书人

我愿意和你聊聊这本书,也许那样你会好受一点。

余华的《活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它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在动荡的时代中经历了无数苦难,却依然顽强活下来的故事。

我说得没错吧?




苦根不哭

是啊,这本书是福贵苦难一生的记录,你可知道他经历了多少苦难吗?

    读书人

福贵啊~本来是个富二代,可是败坏了家产,父母先后去世,老婆家珍不离不弃。

可是生下的儿女—凤霞小时候发烧变聋哑,儿子有庆自告奋勇献血救县长妻子被抽干血去世。

后来凤霞嫁给了好老公偏头,却又怀孕难产大出血而死,偏头在工地被砖砸死,福贵的孙子发烧吃豆子撑死。

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买了一只待宰的老黄牛取名也叫福贵,一人一牛相依为命。


苦根不哭

555,他真的太悲惨了,你说为什么他会这么可怜?

    读书人

我想,这个原因很复杂。

福贵的生活在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发生了剧变。

这些历史事件,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困扰。

福贵自身年轻时的赌博和挥霍无度,使得他从富裕的家庭跌入贫困。

这是人性中的无助、脆弱和偶然性。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

不过,尽管如此,书中也反映出他在苦难中坚持和生存的力量,这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所以,别哭~你要看到这种苦难中积极的一面。


苦根不哭

哎……

也许这种苦难中,有外在环境的不可抗因素,也有一部分是福贵本人自身的原因。

其实无论是小说中动荡的年代,还是现在和平的岁月里,我们普通人在对抗天灾人祸上,都没有太多的腾挪空间。

与其说是抗击命运,不如说,大多数时候是在顺应命运和适应环境。

    读书人

你说得很对。

面对命运和环境的挑战,顺应和适应有时比单纯的对抗更为重要。

福贵经历了许多无法改变的苦难,但他选择了活下去,接受现实,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顺应命运并不等于放弃,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苦根不哭

谢谢你的开解~~

我知道,有很多人是一路哭着读完这本书的。

那小说里最让你心痛和惋惜的情节是什么?

    读书人

我想……有庆的死最让人难过,每次读到这里,都会让我泪流满面。

有庆是一个很有爱的孩子,对父母的爱、对姐姐的爱、对两只小羊的爱。

因为跑得快,在学校跑出了名堂。

原本是好事,却因校长生孩子需要输血,有庆被拉去献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那人是县长的夫人。

同样是生孩子大出血,凤霞却死在了手术台上,甚至连个救治的医生都没有,更没有人替凤霞献血。

或许在那个年代,权利决定着地位,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不配拥有姓名。

再次说到这些,我还是觉得难过……


苦根不哭

有庆是个好孩子……这种事情在现代社会,也正在一各种变相的方式发生着。

我这么说,你同意吗?

    读书人

同意……

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利益冲突和制度缺陷,常常导致个体在不公平的环境中受到伤害。

例如,医疗系统中的一些不平等问题,有时会使得资源分配不公,导致一些人由于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另外,工作环境中的一些隐性压榨和不合理的待遇,也让一些人感受到类似的无助和不公平。

这些情况虽然和《活着》中的情节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某些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这些不公平现象,努力改善社会制度和机制,以减少类似的悲剧发生。

我们也需要在个人层面上保持警觉和坚韧,尽量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争取自身的权益和福祉。



苦根不哭

你说的这些都太难了,这才是令我们现在读到这本书依然觉得抑郁的关键。

话说,这么一本让人抑郁的书,余华却曾经评价说:

“福贵的一生是幸福的,有最好的老婆,有听话的子女,最好的孙子,这些人对福贵都很好,福贵认为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很值得,他的人生对自己来说就是幸福的。”

我没办法理解福贵幸福在哪里?

    读书人

余华的这种说法确实令人意外。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似乎“幸福”这个词与他的经历完全不搭调。

但余华的这种评价反映了他对“幸福”和“活着”的独特理解。

我认为,余华之所以说福贵是幸福的,是因为他把幸福看成一种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或环境。


苦根不哭

你的意思是,福贵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从未真正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和对亲人的爱。

    读书人

对,他拥有过美好的家庭时光,妻子家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都曾给他带来过温暖与幸福的回忆。

福贵活到最后,孤身一人,但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仍然感受到那些亲人带给他的爱与关怀。

这种内心的满足,可能正是余华所说的“幸福”的来源。


苦根不哭

这种对幸福的定义与我们常见的“幸福”大有不同。

    读书人

福贵选择了不怨天尤人,而是接受命运,珍惜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这也是他最后能够“活着”的动力。

这种对幸福的看法让我想到一句话:

幸福可能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已经拥有的一切。


苦根不哭

你说得真好!

说起来,余华是个很有笑点的人。

他甚至曾说写小说就是要

“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他倒是很乐于看到读者因为他的小说而痛苦……

    读书人

哈哈,余华的幽默感确实很特别,尤其是在这样严肃、沉重的作品背后还能有如此轻松的态度。

余华很清楚自己作品的冲击力和情感深度,也知道它们会让读者感到沉重和痛苦。

但对他来说,创作的过程本身可能是自由的、快乐的。

他把各种复杂的情感、社会问题、历史背景编织进小说里,却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写作,而不被小说的沉重压垮。

苦根不哭

我认为他有点像一个“调皮的导演”,他知道悲剧能带给读者更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动,而他自己则享受着构建这些情感旋涡的过程。

    读书人

他这种“黑色幽默”式的态度可能也反映了他个人对生活的一种乐观和豁达。

他曾经说过,写《活着》的时候,他没有感到压抑,反而觉得这是一次轻松的写作经历。

也许他看透了人生的苦难,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所以能以这种幽默的方式看待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互动。

这种“作家与读者”的互动,其实也挺有趣的,不是吗?


苦根不哭

 确实~~

《活着》这本书也被改编成了电影,你觉得这部电影值得去看看吗?

    读书人

这么说吧,如果让我给书和电影打分,书可以得9.5,电影可以得9分。


苦根不哭

对你来说,打出这个高分可真少见!

    读书人

哈哈,电影很不错,张艺谋导演,1994年上映。

电影版虽有一些改编,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总体上情感依然非常打动人心。


苦根不哭

最后,我有一个疑惑,《活着》的语言风格挺粗糙露骨的,余华的小说语言风格都是这样的吗?

    读书人

余华的语言风格就是直白而简洁,给人一种真实而直接的感觉。

建议你去直接读一读他的其它书,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推荐一本《在细雨中呼喊》。


苦根不哭

好,我下次去读读看。至于《活着》,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可能不敢再次翻开它了……

    读书人

别呀,虽然书中的情节有时让人感到痛苦,但它也带来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我还想向你的其他朋友推荐读这本书。

可以尝试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理解其中的故事和人物。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妨给自己留出时间去消化和反思,也可以在书的每一部分中找到一些积极的启示和力量。

作 者  |  大萝卜     爱设计的读书人
创 作  |  持续分享好书,欢迎转载。



<
 PAST · 往期回顾 
>

《丛林之书》,万物的尺度回归万物

演唱会上周杰伦为什么哭了?

《生死疲劳》:莫言说他得诺奖是因为评委看了这本书


这个时代读莎翁,只需要这三个理由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智慧与情感的双重奏

繁星下读书
读有趣的书,做有爱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