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多地寒潮、雨雪来袭
昼夜温差加大
供暖期倒计时!
小伙伴们是不是一把子期待住了
寒冷的冬日
窝在温暖的房间里
一家人围着火锅畅聊
岂不美哉~
你知道吗?
中国石油全力以赴
为你送温暖的天然气
和才华出众的诸葛亮
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知道吗?
石油真正被开采和应用
起始于19世纪
但在公元977年
“石油”这个词
在我们国家已被编入册
你知道吗?
当你为梦想而战
不畏艰难,向前迈进时
总会说的“加油”二字背后
竟有一段温暖的历史佳话
今天
油宝就来为大家讲述一下
油气背后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搬好小板凳
且听我讲起——
“天然气专家”诸葛亮
你知道
世界上最早开发天然气的
是哪里吗?
就是四川的临邛
这个地方现在叫邛崃
有资料表明
这里开发天然气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根据
《华阳国志》的记载推断
诸葛亮不仅仅是一名
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
而且还是一名天然气专家
怎么样?没想到吧
《华阳国志》中这样记载:
“临邛火井,诸葛亮往视后,火转盛。”
邛崃火井始于秦汉时期
而到了三国时期
邛崃的天然气生产已逐渐衰退
当时负责镇守成都的诸葛亮
前往邛崃视察火井
用了一个方法
让天然气再次旺盛起来
那么
诸葛亮到底用了什么办法?
为何他视察以后
天然气生产就“转盛”了?
《汉代古火井碑序》里这样写道:
“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
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
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
也就是说
诸葛亮用土生土长的竹子
做成了天然气输送管道
然后形成规模化生产
使天然气转旺
当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诸葛亮真是不愧于
“发明家”的称号呀!
“石油”的起源
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
国外称石油为
“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
其实现在人们普遍认为
“石油”一词源自
我国古人的智慧
关于“石油”的生产和应用
在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记载
当时“石油”主要被用于照明
不过名称有所不同——
晋代《博物志》称之为“石漆”:
“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
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着器中,
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
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
唐《酉阳杂俎》称之为“石脂水”:
“高奴县石脂水,水腻,
浮上如漆,采以燃灯极明。”
而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
北宋初年编著的《太平广记》
而将其正式命名为“石油”的是
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沈括与“石油”
还有一段奇妙的相遇
公元1080年的寒冬
沈括调任陕西延州当知州
下马进城时
只见百姓人家
炊烟袅袅、热气腾腾
这时
沈括有些疑惑的是
此时正值大雪封山
柴禾来源如此艰难
百姓舍得这么“浪费”?
后来了解才得知
当地人烧的是一种黏稠似漆的液体
不仅比麻杵烧得还旺
而且发出的热量极大
他决定去找寻这种液体的源头
后来按照百姓的指引
发现这种液体和泉水、沙石混杂在一起
从岩石缝隙中漫漫溢出
漂浮在山涧小溪的水面
他在著作《梦溪笔谈》中
对石油描述为:
“生于水际
沙石与泉水相杂
惘惘而出……”
既出于“石”
又呈“脂水状”
故称“石油”
他还在《梦溪笔谈》中
直接以“石油”表述:
“鄜、延境内有石油,
旧说高奴县出脂水,
即此也。”
由此,“石油”便流传开来……
“加油”的来历
“加油”一词源自
一个温暖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叫——
张锳
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
不过
如果提到晚清名臣张之洞
大家一定很熟悉
张锳就是张之洞的父亲
张锳虽出身贫寒
但自幼热爱读书
在他考中举人做官之后
深知民间疾苦
在贵州安化当官的张锳
每到夜里交更的时刻
便会派出两个差役
一个提灯
一个挑着油篓
在街巷中穿行巡逻
经过的人家如果窗户透着光
还传来朗朗读书声
这两位差役就会高呼:
“知县大人给相公添油啰”
如果有人开门
他们便会进屋
为学子的灯盏添油
并且说:
“知县大人祝相公发奋读书,
早日考取功名!”
张锳十年如一日“加油”的做法
激励着当地学子
不断铆足劲读书
十年间
张锳所在的安化小城
出了二十多位举人
八位贡生、两位进士
成为“旷古未有”的历史佳话
从此
“加油”被百姓们
视为表达鼓励和支持的词汇
随着时代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
“加油”开始被用来
比喻给机器添动力
比如为汽车加油
后来,在体育比赛中
观众为运动员“加油”
希望他们能收获满满正能量
在赛场上赛出风采
怎么样?
这些油气历史小故事
是不是让你对油气的理解
更加深了一层?
其实,自古以来
油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我们提供能量补给
助力经济社会正常运转
更塑造着我们
看待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油宝历史小课堂就讲到这
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小故事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哦~
文字 | 王英妮
图片 | 豆包AI文生图
素材来源 | 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说故事、东营日报社东营网、 语言文字报、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责编 | 余驰放
审核 | 马莹莹 宋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