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伟德的事迹在西方广为人知,她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六福客栈》。但在中国大陆,她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艾伟德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她的故事值得铭记。
格里斯蒂·艾伟德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英国伦敦郊区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清寒,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伦敦做女佣,收入微薄。但她有一个梦:去中国当教士。那时去中国当教士,得有“大学文凭”,得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艾伟德没有文凭,中文一句不会。但她说:“我就去。”她听说中国山西阳城有个老传教士需要帮助,便咬牙攒了点钱,买了一张单程火车票。她没有走海路,因为太贵。1930年10月18日,她从伦敦出发,开始跨越欧洲和俄罗斯的火车旅行。然后从西伯利亚一路摇晃到天津。1930年12月,她辗转到达山西阳城。一路上,孤身一人,她常常想,自己能不能活着到达中国?艾伟德在阳城与年长的女传教士珍妮·劳生一起工作,经营“八福客栈”。这个店名取自《圣经·登山宝训》中的“八福”,代表着八种美好品质。这家客栈平时为往来的骡夫提供住宿,还帮助当地人做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艾伟德在阳城街头看到有妇人要出售一个病弱的小女孩,她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下了这个孩子,并给她取名“美恩”。此后,她继续收养了更多的孤儿,给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艾伟德通过客栈帮助当地妇女放脚,推动了“天足运动”,这是解放妇女缠脚的一项重要社会改革。艾伟德还是监狱的“调解员”。监狱里犯人暴动,局面失控,她走进牢房,跟犯人谈心。她让凶神恶煞的犯人为之动容,放下武器。有犯人问她,“你为什么对我们好”?她回答,“每个人都值得爱”。她的爱感召犯人们学习技能,改变命运。在客栈的日子里,艾伟德学会了说山西方言,教当地人说普通话。她穿着布衣,蹲在地头和村民们聊天。她还组织乡亲们修桥、修路、办学,让孩子识字。1938年,日军轰炸阳城,艾伟德的客栈被炸,但她没有放弃,在北柴庄建立临时“医院”,救治军民中的伤患者。她收容了战争中的200多名孤儿和1000多名难民。为了逃出战火,她领着两百多个孤儿,徒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经历27天,最终一个不少到达西安。山路上,孩子们饿哭,她把手里仅有的干粮掰碎,递给最小的孩子,自己啃树皮充饥。有人问她:“你带这么多孩子,不累吗?”她说:“我是他们的妈妈。”到达西安,当艾伟德点名确认所有孩子都安全时,她突然昏倒了。她在途中受伤,患有肺炎,肩上还有一颗子弹。她一直坚持着,直到孩子们都安全到达。有一回,当地官员问她:“你为什么不走?这里有瘟疫、有土匪。”她笑着说:“因为这是我的家。” 艾伟德1936年就加入了中国籍,成为当时西方传教士中的首例。1958年艾伟德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六福客栈》。八福客栈改为“六福”,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电影里,艾伟德收容被遗弃的孤儿。客栈人满为患,她说:“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希望。” 艾伟德带领孩子们翻越群山,逃避日军追捕,山路上一个小女孩问她:“妈妈,我们会死吗?”她含泪回答:“不会,我会带你们回家。”《六福客栈》的电影音乐和摄影被赞誉为那个年代的经典之作,“把中国乡村的自然美景和战乱时的残酷,对比得淋漓尽致”。艾伟德的饰演者主演过《卡萨布兰卡》的英格丽·褒曼。她在《六福客栈》中抛弃时尚形象,变成一个朴实女性。褒曼深情的眼神,把普通女性在异乡的坚韧与温柔表现得细腻动人。她说“我只想为这片土地做些事”时,成为电影里最具穿透力的瞬间。艾伟德在中国大陆工作了30多年。1949年春,由于健康原因,她曾短暂返回英国探亲。后来,她试图重返中国大陆,但未能如愿,于1957年前往台湾定居,在那里成立“艾伟德孤儿院”。临终前,她在病床上念叨:“我还想回中国大陆,去看看那些孩子们。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回到中国大陆。”艾伟德1970年1月3日去世,被安葬在台湾,墓碑朝向大陆。尽管她国籍上是一名中国人,但由于她的宗教身份,她的故事在中国大陆并不广为人知。
本文来源网络,作者未查到。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