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濒死体验的神经生物学仍然知之甚少。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它们是由单一的核心机制驱动的,还是像蒂默曼所说的那样,是对 “知晓死亡将至”的一种更加多变的反应。包括马歇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也在观察即将或正在经历死亡的人的大脑,希望能借此了解发生了什么。2023 年,博尔吉金和她的同事发布了他们认为可能是临终前大脑中浮现濒死体验的特征。研究人员分析了4名昏迷患者在呼吸机被移除前后的脑电图数据。当他们的大脑缺氧时,其中2名濒死病人表现出一种矛盾的伽马波活动激增,这种高频脑电波与记忆的形成和信息的整合有关。博尔吉金在之前对心脏骤停的健康老鼠大脑进行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活动激增现象。在啮齿类动物中,这种波形的涌动遍及整个大脑。但在人类中,它主要集中在大脑的颞叶、顶叶和枕叶交界处,该区域涉及意识的多个特征,包括视觉、听觉和运动处理。过去的研究还将该区域与出窍感觉以及利他主义和共情联系起来。博尔吉金说,虽然这些都是濒死体验的常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可能知道这两名患者是否真的经历过濒死体验,因为他们没有活着讲述这件事。但
“我几乎可以猜到他们可能经历了什么”,她说。帕尼亚领导的一项2023年的研究提供了病人心脏骤停后大脑活动的进一步证据,该研究在他即将于2024年出版的新书《清醒死亡》(Lucid
Dying)中有详细介绍。帕尼亚和他的同事与美国、英国和保加利亚的25家医院合作,回顾了567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脑电图和脑氧数据。医务人员设法收集到了其中53名患者的脑电图数据进一步分析。大多数患者在危急情况下大脑几乎没有神经活动,但其中约有
40% 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1小时内又出现了与有意识大脑一致的神经活动。研究中的另一组的53 名患者存活了下来。医生能收集到的脑电图和脑氧数据太少,无法在他们的任何潜在记忆与其大脑活动之间建立关联。作者们对 28 名幸存者进行了访谈,其中 6 人有 “回忆起的死亡经历”,帕尼亚认为这就是 “濒死体验”。帕尼亚和他的同事还试着测试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注意力,包括对灵魂出窍经历的报告。他们在病人头部附近放置的平板电脑上投射了一系列随机的
10
幅图像,并在病人昏迷的五分钟内,每分钟通过耳机向他们重复播放三种水果的名称:苹果、梨和香蕉。没有一个幸存者能记住投射出的图像。其中一个人在回忆死亡经历时正确地按顺序说出了水果的名字,尽管这可能是偶然的,帕尼亚说。帕尼亚认为,这项研究对人们回忆死亡经历的成因与过程提供了
“连贯性、唯物性的解释”。他说,当一个人临近死亡时,大脑会产生功能障碍。有些动作会立即丧失,如脑干反射,但其他一些平常被抑制以优化日常生活的行为会失控,因为此时,脑内的刹车系统已经坏掉了。因此,“你的整个意识都会浮出水面”,帕尼亚说。他认为,这种变化的目的是让人类为
“新的现实” 做好准备——意识会于从生到死的过渡中持续存在。其他科学家则坚决不同意。孔齐亚说:“当你出现濒死体验时,必须要有一个正常运作的大脑来存储记忆,存活时脑袋必须完好无损,这样才能检索记忆并描述它。没有正常运转的大脑,你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所有那些认为濒死体验能够证明大脑之外存在意识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孔齐亚、马歇以及其他科学家把濒死体验归结为动物生存手段中的“最后一搏”。当动物们受到生命威胁时,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会“装死”——也叫做假死状态(thanatosis)。如果战或逃反应失败时,装死的本能就会启动以躲避危险。此时的动物会无法动弹,也无法对任何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但同时拥有连贯的意识,借此来抓住逃跑的机会。“我个人认为用进化论角度去理解濒死体验才是关键。”孔齐亚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生物学解释。”马歇和其他人也批判了帕尼亚研究方法的严谨性。马歇说,其中一个担忧是这个研究小组的结论建立在对患者脑电图的目测读数,而不是基于“完整的统计分析”上。帕尼亚说,他和他的同事们采用了“世界上每一位医生”在临床中使用的标准脑电图阅读方法,那些批评这项研究的人“只是因为不喜欢而忽略了它”。在最新的研究中,马歇和她的同事们计划采用迄今为止最严格的方法,收集约100名患者的主观和客观数据,包括脑电图和脑氧读数,以及对小组中幸存者的多轮访谈和调查信息。列日大学的研究小组还试图更全面地评估有关灵魂出窍经历的说法。大约79%的
"灵魂出窍
"者都报告说离开了自己的身体,有些人醒来后知道了他们似乎不应该知道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事实。马歇说:"我并不是说这不是真的,我们要客观地检验它。为此,她和同事们用意想不到的物体和图像装饰了医院的复苏室,其中一些物体和图像隐藏在只有靠近天花板的人才能看到的地方。病人在抢救室时,包括意识清醒时,研究小组每分钟播放一次各种词语和动物叫声的音频片段。他们将在对幸存参与者的随访中测试他们对任何图像或声音的回忆,他们还将使用视频录像将人们的记忆与现实进行比较。本文来源网络,作者未查到。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