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了解汕尾9项国家级非遗: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皮影戏、麒麟舞、滚地金龙、河田高景、甲子英歌、汕尾渔歌。
白字戏系我市三大稀有剧种之一,也是流行于海陆丰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甚至更早。它从闽南流入粤东,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缀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汉族民间艺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种。海陆丰的白字戏,因其固守和坚持,形成了曲牌特色鲜明、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字戏传统剧目有200多个,大多为长连本戏为主的传奇剧目,全连戏(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从声腔承传、演出形式,可分为以诙谐、滑稽的语言和动作反映主题,表演情节、人物的“弄戏” 、 以民歌、快板为主要声腔,以民间歌舞为科介,以小生、小旦、小丑为角色形制,表演多为简单的生活故事的“民间歌舞戏”、 以曲牌体及曲联缀体为音乐声腔,并有正板小锣戏、反线戏之分的“小锣鼓戏”、 还有打击乐以大锣、大鼓为主,弦乐以二弦、三弦、扬琴、小唢呐为主的“大锣鼓戏”。此外还有一批以大吹、大鼓、大锣吹奏大牌子,按一套传统(排场)演出提纲戏,极少唱词,以表演历史演义和官场袍甲戏为主的“草传戏”。
白字戏音乐唱腔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腔调特点委婉、甜软、细腻,并有“一人唱,众人帮”的帮唱形式,属高腔音乐。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原有生、旦、净、丑、末、外、贴七个行当,后来“末”同“外”合并为“公”,加“婆”,又是七个行当。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祭祀演剧便是其主要的演出方式,这使得其传统剧目的风格呈现出浓厚的祭祀仪式色彩和通俗化艺术特征。
在白字戏的剧目里,始终表达着寻常百姓的价值观,大致是弘扬一些佛道思想,如富贵由天、因果报应等;或是宣扬儒家的三纲五常,如传宗接代、孝义贞节等思想。为了适应看戏者,其内容十分通俗化、生活化,《金花女》《苏六娘》《荔镜记》等基本都是讲老百姓婚姻、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可以说是观众的日常生活写照,因此,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种乡里田间的地方戏,与城市商业化戏剧有较大区别。白字戏演一场戏,常常一演就好几个小时。先演热闹的武戏,再演煽情的文戏。在唱词方面也不会文雅深奥、追求人文意境,即便是唱文戏,也有其粗犷直白的味道,纵然有一些凄惨的情节,也是拒绝看者凄凄惨惨戚戚。曲白用的也是海陆丰方言,这样特别为当地人所喜爱。音乐优美,具有联曲、滚唱、民歌、一唱众和的特点。
白字戏表演程式比较丰富。剧目擅长演儿女情,表演程式严而不僵,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戏剧“场口”的设计、“科介”的安排、“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走报”“闻凶”“激面”“想计”“分门”“合水”“拷打”“奔逃”“追杀”等也都有程式。
此外,短打用南派武功,舞台美术简朴,便于流动。毕竟白字戏的观众并不重视太多舞台艺术形式,在简陋的乡村戏台,一场讲求写实、直白的表演,可以让人看到最后或笑或骂,尽兴而归。
编辑:林希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