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 · 非遗文化(三)】国家级非遗之正字戏

民生   2024-11-21 09:01   广东  





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了解汕尾9项国家级非遗: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陆丰皮影戏、汕尾滚地金龙、麒麟舞、河田高景、甲子英歌、汕尾渔歌。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称为戏剧活化石。

陆丰市正字戏剧团是全国唯一的正字戏专业剧团,2006年6月,正字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字戏在剧本、声腔、伴乐、表演上都保留了南戏丰富的艺术遗产。许多剧本、音乐唱腔、表演也为地方其他剧种吸收融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介绍说:“正字戏的表演,武戏粗犷、雄浑、豪放、潇洒,文戏优美细致、雅俗共存,承传南戏载歌载舞的优秀传统艺术风貌。正字戏的声腔与伴乐丰富多彩,正字戏正音曲之弋阳腔、余姚腔,高亢喧嚣激越,显示人物的刚直豪迈。而生旦戏的青阳腔、海盐腔、四平腔,委婉清丽、飘逸缠绵,古老浓郁而展示出精致独特的南曲音韵和风味。”



弋阳腔的粗犷豪放,演唱往往“字多腔少,一泻而尽”,直率奔放,高亢激昂,在演唱中显示出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激烈的情绪。余姚腔的演唱特点是以唱代说,杂白混唱,类似唱白的旋律,唱腔以急促热闹的流水曲式出现,显现了对直率人物心理的刻画,也为紧张激昂的场面做了铺垫。而海盐腔、青阳腔,在演唱上则表现得较为委婉缠绵、清丽,在唱腔上突出“腔多字少,舒缓婉转”的南曲特点,表现儿女情长,其唱腔幽雅柔和,曲韵优美,极显“金钟水瑟”“水磨妙曼”的效果,在思念、哀怨、悲伤的演唱中,如泣如诉的音乐辗转拖腔,情真意切。



正字戏十分注重表演,承传了南戏载歌载舞、古朴优雅的艺术精华,追赶表演、跑布马、抖靠旗、升帐、登高台、南派武打、舞七丈旗和优美的水袖功等表演程式逼真精彩,各种排场运用自如,从粗线条到细腻柔丽的表演,以及人物的情绪渲染,都透射出正字戏独特的表演艺术特色。正字戏表演时,注重面部表情、眼神、手法、步法、身段舞姿,对于面部肌肉功、靠旗功、翎子功、头盔功、须髯功、扇子功、水袖功等,各行当则各有所侧重,如净行侧重面部肌肉功,花旦侧重水袖功、扇子功等,武生侧重表演,长靠与短打之间的表演特点从不混杂,这些都要求有过硬的基本功。



正字戏武打接近古代的实战,角色右手握刀,单打单或双打单等。兵器在手要拿出重量,刀劈要利,锤砸要狠,枪刺要勇,鞭扫要猛。大锣大鼓锣鼓点急骤,大唢呐、号头悲凉激越,旗军摇旗呐喊,火彩纷扬,渲染了古战场浓郁的气氛。南派武功出手短而快,套路环环紧扣,紧张逼真。



正字戏的文戏、武戏注重唱念,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唱念过程要运好气功,演唱时,口形端正,咬字清晰,讲究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特别注意念出喜怒哀乐的变化,使声音能随剧情需要发自肺腑,唱出情感,以美的唱念配合身段表演和面部表情,完美地塑造剧中的人物艺术形象。









END


图片来源于汕尾日报、方志广东、网络

编辑:林希倩

责编:林志鹏

审核:魏伟生


汕尾日报
举旗兴文 本土强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