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纪语 | 陆九渊的家风故事
文摘
2025-01-15 23:50
江西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心学”创始人。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调靖安主簿。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修郡城,稳边防,甚有政绩,卒于任上,谥文安。陆九渊为“心学”开山之祖,与朱熹双峰并峙,主张“心即理”,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画像
南宋时期各地有不少获得朝廷旌表的“义门”世家,江州德安陈氏、抚州金溪陆氏、婺州浦江郑氏是其中的著名家族。他们都有家训族规,借以增强家族聚居凝聚力。古人创作的家训族规,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我们后辈为人处世有教化意义。金溪陆氏“义门”以儒学传家,思想教化的内容和形式独特,很有研究和解读的必要。 唐宋时代兴起的财产共有大家族,是在社会动乱的特定环境中出现。鉴于战乱流离,民众选择兄弟团聚的生活形式,骨肉亲戚自保,对抗盗寇侵扰。依靠小农业的耕作生产,大致上自给自足,度过岁月。兄弟子侄不分开,既有血缘亲情浓厚一面,又有日常争吵纠纷一面,故而待人接物、伦理道义的说教决不可少。家训族规应运而生。 金溪陆氏的家世,陆九渊给五哥陆九龄写的《行状》中有记载:上溯第八代陆希声是唐昭宗宰相,希声的孙子陆德迁在五代末从江苏迁到金溪。陆德迁的第四子陆有程,是九渊的高祖,“博学,于书无所不观”。曾祖陆演,“能世其业”。父亲陆贺,“究心典籍,见于躬行,酌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可见金溪陆氏是官宦后裔,以儒学传家,在南宋初期,制定了家法,把大家族治理得很整肃。陆家这时开了药店,亦农亦商,由大儿子九思总管家务,老二九叙掌管药店,老三九皋为家塾教授,陆贺晚年安乐无忧。 陆贺的家法在儿子手上进一步完善起来。陆九思写《家问》“训饬其子孙”,“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第四子陆九韶再次修订,写了《家制·居家正本制用篇》,强调居家必先“正本”,“本”就是“孝悌忠信”,“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弟忠信。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制用”,指居家理财,“凡家有田畴足以赡给者,亦当量入以为出”,“随资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侈。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吝。”既讲做人的道德要求,又遵循道义原则谈经费开支,思想说教和生活实际结合,虚实并举,这在古代家训中颇具特色,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乾隆年间的江西巡抚陈宏谋认为金溪陆氏是治家的一个榜样,把陆九韶的《家制·居家正本制用篇》收入自己编的《训俗遗规》,刊印流传。 陆氏家法的全本原貌不见记载。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披露了部分内容:陆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逐年选差子弟分任家事,或主田畴,或主租税,或主出纳,或主厨爨,或主宾客。公堂之田仅足供一岁之食,家人计口打饭,自办蔬肉,不合食。私房婢仆,各自供给,许以米附炊。每清晓,附炊之米交至掌厨爨者,置历交收。饭熟,按历给散。……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告于官,屏之远方。 晨揖,击鼓三叠,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又唱云: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 又唱云: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早猛省。 食后会茶,击磬三声,子弟一人唱云:凡闻声,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驰骛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 由此看出,陆家的规矩严格,管理井然有序,生活事务均按制度办理。 训戒之辞更是富有特色,值得玩味。第一段,“劳我以生天理定”四句,告诫莫懒惰,若要温饱必须劳作,把勤劳的合理性提升为“天理”,否定饥寒为命中注定,有积极意义;第二段,“衣食生身天付定”三句,对贪酒肉、“经营太甚”的贪婪行为发出警告,有教育作用;第三段,“好将孝悌酬身命”三句,把孝悌、勤俭作为家族和睦团聚的要诀;最后一段,“凡闻声须有省”五句,是小结性的训诫。早猛省、照自心、悟得昨非由一顷,都是强调主观觉悟。 传承儒学文化、笃行仁义道德的陆家子弟各有建树,尤其是陆九渊倡导“心学”思想,贡献尤大。他告诉学生说:“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 把管理钱粮当作践行儒学道理来做,通过家务实践深化理论思考。他把深耕细作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赋予普遍性意义,“论及士人专事速化不根之文”弊病问题,便取此为喻,“盖深耕易耨之法如此,凡事独不然乎!” 陆九渊注重发扬主观能动性,反复强调做人志向要远大,常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教小儿,须发其自重之意”;“不可自暴、自弃、自屈”;“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人不可以自弃,义不可以少忘”。他主张“明实理”的目的是“做实事”,“圣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处开端”。他赞扬金溪县城内出心力捐货财修街道的人,“此真为善为公,而出于其心之正者也。有是心者,岂得不翕然相应而助成之乎”。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直率地辨析义利。他说:“今世以科举为时尚,士人汩没于此而不能自拔”,读圣贤之书,而“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必须“专志乎义而日勉”,才能使平日之学不违背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当时朱熹感到这些论说“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陆九渊主张的修身要领,也体现在他自己身上。他任荆门军知军仅一年有余,竭尽心力做实事。他遵循道义,顺乎人情,创修城墙,革除商税征收之弊,解决军士饥寒之忧,年关以讲学代替打醮,宣传孝悌人伦,化解民事纠纷等等,大显躬行之效。 金溪陆氏家训及其治家成效,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高速春风
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宜春管理中心内部宣传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