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文化人士的搜集挖掘,海门现已发现清代和民国时期多篇反映海门风土人情的“竹枝词”。其中有清代言忠贞的《东洲竹枝词》、佚名的《海门师山竹枝词》、朱欣荣的《海门竹枝词》和民国时黄贤的《海门竹枝词初稿》,共270首。这一发现填补了《海门市志》的空白。
“竹枝词”是我国古代富有民歌色彩的诗词,其形式多为七言。“吟咏风土”是其主要特色,通俗而不失风趣,很受人喜欢,也易于传播。前几年,由海门民间画家郁异人按一诗一画,给竹枝词配上了画,出版了《海门竹枝词配画》一书。
新春佳节将临,我翻阅此书,被诗画中浓郁的江海特色年俗深深吸引。“竹枝词”里的年俗,至今有的被传承,有的被改良,有的已消失。现将清末民初时海门的一些年俗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跑地乐,闹新年。地乐即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多以吹打乐为主。如,“乐工到处闹新年,吹打居然粗细全;一日两番辛苦甚,家家輧得几文钱。”又,“跑来地乐闹新年,炖酒呵糕吃一先;临去开销二百四,以前十二大铜钱。”过年跑地乐是江海地区的传统文化,由此形成了“跑地乐”的专业者,他们“吹打居然粗细全”“一日两番辛苦甚”。其实,这也是民间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那些吹吹打打的乐工走村串户,以多种形式给主家送上吉祥、快乐,赢得一些赏钱,也给节日带来快乐,新春佳节尤受人们喜欢。通东地区早年就有舞狮子、跳财神、跳钱龙的。他们锣鼓声开道,艺人们身穿彩袍,头戴官帽,脚蹬皂靴,手捧元宝,来到主家屋里跳上一通,打开高柜,将元宝藏进柜内,又跳一阵,然后敲锣者将铜锣一摊,平放在主家面前,高喊:“黄金万两!恭喜发财!”于是,主家便将赏钱放在铜锣上。现在此类的“地乐”很少见了,大有失传趋势。
——放鞭炮,贴春联。清代《海门师山竹枝词》写道:“岁朝皆忌寂无声,鞭炮乒乓一五更;遍贴春联红纸对,门神门女更鲜明。”放鞭炮、贴春联,这一春节的习俗已延续上千年,现在仍传承着。明代《嘉靖海门县志》就有记载:“除夕,是日更桃符作春帖,燔桃柴于门外设,岁燕爆竹之声达旦相闻。”海门有通东和沙地两个不同地域,燃放鞭炮是共同习俗,而过年贴春联沙地似乎不太流行,通东地区基本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为此形成了春联专业市场。
——打稻囤,放年假。“新岁家家笃稻屯,阶前疑是白雪痕”,说的是打稻囤;“长街尽日无人过,店铺今朝例闭门”,说的是放年假。打稻囤,我小时经历过。除夕夜,外公用蒲包装进石灰,点着灯笼屋前屋后打上一个个石灰印,有说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有说白石灰印是“年”的脚印,“年”看到自己的脚印,以为已来过此处,就不来危害百姓了,表达祈求平安,驱除邪恶的愿望。至于放年假,早在明代以前就有,延续至今。《嘉靖海门县志》记载:“迟明出,贺亲友,饮食交会,罢市三日。”如今春节年假四天,加上前后两个双休日,一般放假8天。这为人们走亲访友,外出旅游提供了机会,也拉动了节日经济。
——穿新衣,压岁钱。清代“竹枝词”写道:“儿童欢喜着新新,橘子风菱满手巾;压岁铜钱穿百廿,红头绳系祝长春。”过年儿童穿新衣服、拿压岁钱、吃零食,这些习俗至今仍然保存着。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新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布料均是土布。哪怕生活再艰苦,过年也要给小孩一身新。压岁钱是小孩最盼望的,大人待小孩睡着了,将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放在其枕头下面。第二天早上小孩一睡醒,就去枕头下面拿压岁钱,甭提有多高兴。虽然钱不多,也是一年中难得的零花钱。至于零食,多是炒花生、炒蚕豆、炒山芋干,最多再来一些糖枣、麻饼之类的,水果很少,断没有古人“橘子风菱满手巾”的潇洒。现在条件好了,新衣随时可买,过年更要穿好的,讲求时尚,零食更是丰富多彩。
——祭财神,请客人。“海门竹枝词”曰:“三牲纸马祭财神,祭罢财神请客人;允了东邻西又约,恨无异术学分身。”“新年备酒请乡邻,打算鲜咸八碗陈;顺带攀亲吃喜酒,看他另事待媒人。”“祭财神”习俗自古就有,沿袭至今。民间认为大年初五为财神日,尤其商家,格外重视。“祭财神”仪式一般从年初四深夜开始,先张贴“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对我生财”等吉语对联。财神日一到,就燃放鞭炮,迎接财神。半夜后,还要烧“财神利市”。祭品备有猪头或勒条肉、鲤鱼、酒、香烛等,祭拜完毕,合家吃利市酒。年初五清早,商家开门营业,向顾客赠送礼品,以盼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春节请客跑亲戚,不再“鲜咸八碗陈”了,而大多请客进酒店,冷盆、热炒二十多道,外加点心和水果,节日气氛十分热烈。春节聚会,也是谈婚论嫁攀亲的好机会。
——挂灯笼,照田财。“海门竹枝词”曰:“佳节村村有余乐,灯竿高插遍茅庐;燔柴共把田财照,总祝他家不我如。”“火球乱滚照毛虫,田野呼声一样同;头白村翁相对语,今年灯比去年红。”又,“年初已过月团圆,拔起红灯碰到天;求子惯常偷马桶,照毛虫火喊声连。”“篾抟芦把照田财,斗大棉花雪样开;无数儿童齐叫喊,别家不去我家来。”这些均是旧时海门春节时的喜庆场面。挂灯笼,一般正月十三篷灯日起挂,到正月十八落灯,民间有“篷灯圆子落灯面”的习俗。挂灯有的竖起高竿,将红灯高高挂起,几里路都能看见。照田财,通东人叫放草火,形式都一样。正月半晚上,用芦柴扎成草把,点燃后举着火把在田间奔跑,嘴里高喊声着吉语,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风俗现基本消失。
——接女儿,回娘家。“昨夜元宵稻囤屯,今朝就去接丫豚;阿侬真个多情趣,笑问郎郎有外孙。”从竹枝词里可以看出,旧时正月半要接新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节。现在交通方便,接女儿的习俗好像没有了。倒是通东地区有个习俗,正月半这天,已出嫁的女儿要接父母亲来夫家过元宵节,这个习俗彰显了孝道传统,沿袭至今。
纵观“竹枝词”里的诸多年俗,大部分被传承下来了,也有一些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消失。而“竹枝词”里记下的这些年俗是海门农耕时代的文化印记,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文化符号,富有厚重的精神寄托。守护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激活其时代活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启迪智慧、温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