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县作为后发展和欠发达的边境民族地区,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平实践的根本动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沿边开放新高地、做大做强国企民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打造“蝴蝶之乡·长寿金平”品牌、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效能7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下,金平县着力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发展,不断加深对外开放力度,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9月,受台风“摩羯”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影响,金平县遭遇百年不遇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全县13个乡镇、75个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1.92亿元,成为1978年金平有自然灾害记录以来单次损失最为惨重的灾害。
灾情发生后,金平县迅速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恢复了供电、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恢复了进乡入村道路,学校全面复课。目前,多项灾后重建工作正在进行。在住房方面,针对需避险安置的31个村1121户4619人,谋划实施搬迁点项目12个,正在开展3个搬迁安置示范点前期工作,确保春节前第一批受灾群众搬迁入住。加快推进其他9个集中搬迁安置点建设工作,同步推进原址重建、修缮加固工作,实现2025年雨季前所有受灾群众搬迁入住。道路方面,完成部分公路塌方清理,加快推进受损桥梁修复、危桥改造,预计将投资5亿元修复灾区主干道及全县受灾公路,确保道路安全通畅。供水电力通信方面,抢通了198个村组饮水管网,正在申报3个城乡供水一体化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已恢复174个村组1.26万户群众电力供应,计划投资5.7亿元,于2025年6月全面恢复基站、光缆、宽带等通信设施,并于2026年底前完成11个输变电工程项目,提升灾区通信和用电可靠性。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重点做好19个临时安置点329户906人过渡性保障工作,确保临时安置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金平县依托“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红河蝴蝶谷”和千年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等亮丽名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打造长寿康养目的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沿边开放新高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打造“三地两县”为重要抓手,发挥好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平县聚焦文旅融合,通过“旅游+”模式,依托“中国·红河蝴蝶谷”等旅游资源,发挥“金平瑶药”品牌效应,擦亮“蝴蝶之乡·长寿金平”亮丽名片,持续增强金平美誉度、吸引力,让金平成为承载有品质、有颜值、有价值旅游的必选地,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发布会透露,金平金水河口岸获得了国务院批复,由中越双边口岸升级为国际多边口岸,允许第三国人员及货物进出,这将进一步促进金水河口岸的贸易发展,尤其是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并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带来重大机遇。
目前,金平县正在加速推进金水河口岸扩展开放,提升口岸查验能力,积极申报多个项目。推行边民互市贸易改革,已有11407名边民注册,28个互助组成立。口岸贸易主体不断壮大,为促进跨境结算和国际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金平县将继续推动金水河口岸扩大开放,促进边民增收与口岸经济繁荣。通过聚焦指定监管场地、贸易政策组合拳、企业用地,制定精准政策,推动企业发展加快政策嫁接,提升金水河口岸贸易竞争力,推动口岸成为红河“五区”原材料、商品、初加工产品的进出口通道。同时,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扩宽口岸贸易流向与发展。重点发展与越南相连的省、县进口产品,推动出口结构优化,结合金平中药材及东南亚天然香料的优势,打造特色中药材进口口岸。加深与越南五县的经贸合作,通过建立友好村寨、开展边贸洽谈等方式,精准招商,推动口岸贸易发展。同时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招商引资效率。
近年来,金平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得到普遍认可,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金平立足边境实际,将“为国守门、家国情怀、中华民族一家亲”贯穿创建工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与示范圈,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460个,建设教育与研究基地3个,示范学校10所、示范家庭1110户。通过“战史馆”和“英雄十姊妹”纪念馆,弘扬民族团结精神,选出朱国庆等一批模范人物。发展边境贸易、文旅融合与现代农业,促进边疆群众共同富裕;利用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建成友谊小学、远程医疗会诊中心;推动12.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年时间投入十几亿元在27个边境村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伉偭小镇成为民族共居示范区,展示了边疆发展与和谐共融的典范。同时,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组建66支宣讲团深入村寨宣讲党的政策772次,推动边境村实现“家家红旗飘,人人是哨兵”,建立联防机制,推动“国门哨所”和“十户联防”模式,书写边境各民族交融的新篇章。
记者:吴富水 赵婧汁 肖弈涵
图片由金平县委宣传部提供
海报制作:张丹青
责编:刘晓 李巧芳 肖红梅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hhzrb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