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疯传“老一辈是没苦硬吃,没病找病,有病硬抗”,这源自两位老太太的故事。一个是在地里捡了40斤小麦,累到住院半个月;另一个是子女花费5000元路费回家帮她干农活,结果收成不够路费一半,老人还累得住院了。
(图源自:梗科普)
“没苦硬吃”的父母,主要集中在50、60、70后,他们大多经历过困难时期,从小听父母做多的话就是“想当年,我们连糠窝窝头都吃不上,不吃饿死”,“不吃留着过年”这还真是无法感同身受,毕竟对没受过饥饿的年轻一代来说,我们天天都在过年,但于他们而言是真实的经历。
疫情期间,公公囤了5袋米5袋面,说小时侯饿怕了,结果2年过去了,我们家的米有些起虫了,婆婆每次做饭都要挑挑拣拣半天...
还有家里的老人“吃不完的剩菜硬要放到下一顿吃,下一顿吃了剩菜,新菜剩下了继续吃剩菜;你买了新鲜的水果总是不舍得吃,非要等到坏了再吃,结果就是一直在吃坏的;为了省那些空调费热的中暑去医院花了大几百;家里那点地明明可以荒着或者租出去,非要40度的天下地干农活,累了一身毛病住院又非要怪自己命苦……”
正是多年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养成了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有时他们是没苦硬吃,明明可以不这样的。
反观年轻人的“没福硬享”,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如今消费主义盛行,与老一辈形成鲜明对比,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及时行乐”,于是出现了“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一定甜了”的人生哲学。
年轻人注重自身的体验,他们也不是反对节俭,而是更加理性,不想因小失大。
除了消费观以外,两代人的生育观也折射除了经济水平提高对价值观的影响,上一辈“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年轻人表示“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的人生哲学。
每一代人的人生剧本都不同,年轻人吃的苦是学习的苦,吃成长的苦,吃克制的苦,正如网友们所说:
“不要去吃低级的苦,而是要学会去吃高级的苦,这才是生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