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头发了,收头发了……”20年过去,周口这些“背包客”在干什么?

民生   2025-01-06 16:36   河南  

苑高峰和妻子姚秋红在公司展厅整理发套。

“收头发了,收头发了……”在豫东地区,这些肩背一杆秤、一面镜、一把剪刀,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四处吆喝的收发人大多来自商水县练集镇。2005年前后,该镇10多个行政村的1000多名男女以收头发、初加工、卖假发为生,被誉为“背包客”。他们亲带亲、友带友,带动周边数千人加入这一行业。当时国内发制品行业规模小,“北有许昌灵井、南有周口练集”是行业对两地的赞誉。

20年过去了,这些“背包客”在干什么?

“来自印度的头发明天从郑州海关过来,挑头发的工人要增加15个!”进入农历腊月,位于练集镇产业园区的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仍然一派繁忙。40岁的苑高峰是这里的老板,接听完物流公司的电话后,他和妻子姚秋红商量加班生产事宜。

苑高峰是练集镇三所村人,自幼对做假发感兴趣。2002年,中专毕业的他怀揣梦想,先到许昌市的发制品公司打工3年,然后返乡成为“背包客”收头发、做假发,不断积累经验。2013年,他租房两间,带领10多人开办小作坊;2016年,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他在镇产业园区建厂,固定用工四五十人,高峰期用工近百人,所产假发大部分通过电商销往国外。在脱贫攻坚时,他合作帮扶170多户村民;在乡村振兴中,他通过“公司+农户”联农带农20多户。

“现在的原材料大多从印度等国家进口。”苑高峰指着车间内整箱的头发告诉记者,当年的“背包客”部分因年龄大退出行业,部分不甘只为下游“做嫁衣”开始创办发制品加工厂,另外的相继转移到手机回收等行业。“现在,练集镇专门收头发的‘背包客’不足千人,而且大多游走在周口以外的城市。”

近年来,国外假发需求量增加,主打出口的练集镇各个发制品公司生意都很好。

挑白发、倒顺、清洗、烘干、打发、制发把、排发帘、上高针……发制品加工工艺复杂,但瑞祥发制品公司各个车间的人忙而有序。长短不一的材料,在灵巧的双手中,很快就变成一顶顶时髦的发套。记者看到,各个工位上大部分是中老年妇女。64岁的赵英丈夫去世,儿子离婚后外出打工,留下一对8岁的双胞胎男孩。“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时间自由,不耽误做饭、接送孩子,每月工资3000元。”谈到收入,她一脸满足,“老板是个好人,处处照顾俺,到国外出差还不忘给孩子买个洋玩具,感谢镇里给俺找了个好工作!”

距离这家公司不到2公里,鹏发发制品公司是商水县为数不多的产品可以直接出口国外的企业。“由于国内用工成本高,老板正在缅甸收头发、开分厂,我负责这里的生产!”公司经理李晓双指着办公室内一块写有“2023年度全市外贸进出口先进企业”的奖匾自豪地对记者说,“公司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有展厅,每月有数十万美元的销售额!”

这家公司创办于2016年,生产工艺先进,2020年取得进出口权,生产的产品90%以上都销往了国外。“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俺能在家门口用外国人的头发挣自己的钱!”在公司生产车间,曾做过“背包客”、现负责头发清洗的村民刘丽英打趣地说。

从走街串巷收头发,到通过电商“卖全球”,练集镇的众多收发人在脱贫攻坚中利用国家对扶贫企业的支持完成华丽转身,发制品产业蓬勃发展,“发艺小镇”初具规模。“目前,全镇已形成薛套、钱营、王寨等9个毛发加工专业村,从业人员6000多人,拥有规模以上毛发加工企业35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该镇党委书记刘风雷告诉记者,“我们将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假发产业做大做强,为全镇经济发展强筋壮骨,为周口农业强市建设作贡献。”


(声明:“周口晚报”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采写/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永奇
编辑/王荔琼
审核/吴向东
监制/王锦春 刘杰

法律顾问/梁妍(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

点亮
关注↓

周口晚报
此平台是《周口晚报》唯一官方微信平台,致力于传递最及时、最权威、最生动的周口新闻资讯、生活指南,并广泛开辟活动舞台,和微友保持良性互动。从现在开始,给周口人不一样的媒体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