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青少年体育工作以深化体教融合为主线,围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两大任务,巩固和拓展学校、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三大阵地,构建和完善健康促进、青训、竞赛三大体系。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赛事活动不断丰富完善,体教融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持续上升。健康成为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底色,体育则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翅膀。
75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关心青少年体质健康。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相继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青少年体育作为重点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修订,制定青少年体育重要政策20余项,极大促进了青少年体育治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破解青少年体育发展难题,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通过4年多实践,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体教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凝聚起各方广泛共识,“体教融合”从口号成为政策,从愿景变为现实,在立法、学术、改革、实践各个层面逐渐推广开来,其时代特征、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重视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让青少年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爱上体育,收获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与愉悦,从而养成随时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
近年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2022年新修订《体育法》填补青少年体育的法律空白。新修订的《体育法》将原来的“学校体育”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并明确了“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相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协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总体定位。法律的修订完善和体教融合等政策一道,为青少年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守护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认真贯彻体教融合改革要求,结合地方实际作出有益探索。各省(区、市)全部印发实施意见,普遍建立了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山东、江苏、上海、内蒙古、吉林等地出台政策、强化措施,提升体校文化教育保障力度,支持体校主动向学校和周边社区开放,发挥体校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广东、四川、浙江、甘肃等地完善青少年竞赛机制,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推动赛事资源的有机整合。广西、贵州、青海、新疆等地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中小学体育场馆“一校建设、多校共享”,着力解决场地设施不足问题。山东、北京、重庆、陕西、湖南等地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试点,在运动促健康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河北、江西、湖北、宁夏等地先后开展市、县级试点工作。
近年来,围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两大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各地积极办赛搭建平台,不仅青少年体育赛事数量逐年增多,项目也日益丰富。
今年8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主办的2024年“奔跑吧·少年”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在江西南昌举行,面向全体青少年,淡化竞技名次,突出趣味性和参与性,让青少年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这也成为体育系统推动“让孩子们跑起来”的重要抓手。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发起“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坚持普惠、经常、可及,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体育活动体系不断延伸,为更广泛青少年参与常态化体育活动创造了条件,让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成为青少年体育的日常。
竞赛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训练的重要杠杆之一。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支持足球、排球、篮球等项目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青少年赛事。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U系列赛事……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搭建了展示自我、切磋交流的舞台。经过多年的打磨,各项赛事在参赛规模、赛事质量、社会影响力上均有明显的提高,让在各项目上具备天赋和潜力的球员获得更多被发现和选拔的机会,为各年龄段国家队组建奠定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各级各类体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托起竞技体育大厦的底座。近年来,体校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一些地方在党委政府重视下,体育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体校建设卓有成效,充满活力。
为加强各级各类体校建设、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为国争光能力作出更大贡献,在体校改革上坚定信念推进体教融合,在保证运动员训练的基础上,一些地方通过与当地优秀学校合作,聘用优秀文化教师,加强个性化补课等多种方式,提升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质量,让每一名家长放心满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体校建设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随着社会和学校体育人才需求增长,体育单招规模扩大,体校学生的出路也会越来越宽。
与此同时,近年来,校园成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沃土,各地积极探索“体校+学校”“体校+俱乐部”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扩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可以看到,当前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明显增多,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结果。校外体育培训,能够为更多青少年和儿童提供更加细分的培训和运动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兴趣,同时也能有效弥补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课余体育训练。
体教融合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社会的期盼,遵循教育与体育的客观规律,探索出了有效解决青少年体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的途径。相信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将再上新台阶。
青少年运动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青少年运动和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当的运动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良好的体态,还有助于促进心血管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身体机能。
一、身体健康的好处
1. 维持健康体重: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维持健康的体重。运动可以消耗卡路里,促进脂肪燃烧,减少过多的脂肪积累,预防肥胖和相关的健康问题。
2. 增强心血管功能: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心肺耐力,降低心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增强肌肉力量:青少年通过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改善身体姿势和体态,防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4. 提高身体机能: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促进运动技能和身体机能的发展。
5. 增强免疫力: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通过运动,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可以更好地应对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
6. 改善睡眠质量: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好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好处
1. 缓解压力和焦虑: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和焦虑。运动释放身体内的压力和紧张感,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提升幸福感和情绪状态。
2. 提升自尊感和自信心:通过参与运动并取得成绩,青少年可以增加自尊感和自信心。运动能够改善体型和外貌,增强个人形象和认同感。
3. 增强社交能力:参与团队运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队友一起训练和比赛,有助于建立友谊和合作意识,增强社交交流的能力。
4. 提高认知功能和学习能力: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提供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
5. 改善情绪调节能力: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运动可以释放压力和焦虑,提升情绪稳定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三、建立健康的运动习惯
1. 选择适合的运动:鼓励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方式,包括团队运动、个人运动和户外活动等。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参与度和坚持性。
2. 设定目标和计划:帮助青少年设定明确的运动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计划去达成目标。这有助于增加动力和坚持运动。
3. 注重安全和个人保护:确保青少年了解运动时的安全知识,学习正确的运动技巧和保护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佩戴适当的运动装备和保护装置,避免运动中受伤。
4. 创造和鼓励运动环境:为青少年创造支持运动的环境,包括提供运动场地、器材和相关资源。家长和教育者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运动,为他们提供正面的榜样。
5. 持久的健康习惯:培养青少年持久的健康运动习惯,让运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青少年时期,而且是为了终身的身体健康。
青少年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紧密相连。通过适当的运动,青少年可以获得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好处。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运动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运动习惯,并享受活力、快乐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本文来自《中国体育报》、《上海市青少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