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  防蚊灭蚊是关键

健康   2024-09-01 15:55   湖北  

1

登革热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主要在哪些地区流行,我国哪些地方发病率比较高?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由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烧,体温急速升高,一般会迅速达到39℃以上,另外(还有)头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这样一些症状。

据统计,全球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面临登革热病毒感染的风险,每年有3-5亿人感染登革热病毒,这其中有1亿左右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登革热临床症状。

登革热病例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一带,在咱们国家主要(在)广东、广西这样一些省份,通过病例的数据来看,每年一般在8到11月份,是病例的高峰期。

2
它是怎么通过蚊子来进行传播的?如果我们用手打蚊子,它的血液可能在你手上残留,这样有没有被感染的风险?
和我们人类密切相关的蚊子有三种:伊蚊(俗称“花斑蚊”)、库蚊和按蚊,它们的区别大概是这样的,库蚊和按蚊是晚上活动,它们传播的疾病有大家很熟悉的疟疾、乙脑、丝虫病等等。
伊蚊是白天传播,它传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等。
白纹伊蚊在早晨和近黄昏活动特别频繁,在室外主要栖息在阴暗避风处,如缸、罐、坛的内壁,工地积水的基槽内壁;在室内则倾向于停留在墙上、椅和床下、悬挂的衣服上等;埃及伊蚊是典型的“家蚊”,主要栖息在室内避风阴暗处,如水缸脚、碗柜背后、室床底、墙角、蚊帐等处,悬挂的有汗渍的黑衣服,更受它们喜爱。埃及伊蚊除了在早晨和近黄昏特别活跃外,整个白天都会活跃的吸血。在它们活跃的时间段用杀虫剂,事半功倍。
伊蚊传播疾病主要是这样的——当一个健康的蚊子叮咬了登革热患者的时候,这个病毒有可能就进入蚊子体内,有一个复制、发育、增殖的过程,当这个蚊子下一次再叮咬健康人群的时候,这个健康人群就有可能被感染。
打蚊子后,它的血液可能在你手上残留,这种情况应该来说感染的可能性不大。我们打了蚊子之后尽快洗手,应该就没有问题。

3

个人感染了登革热,我们和这位患者接触了会不会被感染?

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的,因为登革热是一个典型的蚊媒传染病,它和我们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还有肠道传染病是不一样的,像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通过空气、唾沫,还有接触传播。但是登革热不一样,蚊子叮咬吸血是它唯一的传播途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特殊情况,比如说家人亲属照顾一个登革热重症患者,如果不小心接触到了他的体液或者是血液,这个时候也是有可能被感染的。

4

我们得了登革热之后,身体会不会产生抗体?预防感染登革热,有没有什么疫苗可以打的?

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它的抗体是这样的——假设一个人感染了登革热,比如说是I型,下一次接触到I型登革热病毒是有抗体的,但是如果他下一次感染的是另外其它几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这个抗体就没有作用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抗体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这也为什么在南部的一些省份,登革热反复在那些地区暴发流行的原因之一。

截至到目前为止,虽然有大量研究关于登革热的疫苗,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让大家公认的、效果比较好的疫苗,而且也没有特效药,所以我们平时预防登革热,最好的办法就是防蚊和灭蚊。

5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做好防蚊和灭蚊工作,有效防止感染登革热呢?

防蚊方面,以居家环境为例子,可以在家里装上纱门、纱窗,来防止成蚊进入室内,另外可以使用灭蚊灯、电蚊拍等等灭蚊。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用驱蚊帐,另外还可以使用电热蚊香液等等。当我们外出游玩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防止被蚊子叮咬,这个时候要穿上长衣长袖长裤,裸露的部位喷上驱避剂,以防止被蚊子叮咬。

灭蚊方面,主要是孳生地的处理。所谓的孳生地,实际上就是蚊子栖息、发育、繁殖这样的地方。蚊子的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蚊四个阶段,它前三个阶段都是在水里面,因此控制蚊子的时候,如果把这个水体控制住了,实际上就很容易控制蚊子的密度。在室内外、房前屋后,要注意定期清理积水,比如说各种瓶子、罐子、一次性的杯子、碗,还有一些水生植物等等,包括小区里面还有一些沟渠、喷泉,这些都是蚊子可以孳生的地方。

还需要注意,比如说小区环境这种杂草丛、灌木丛等等,这些都是蚊子喜欢待的地方,定期把杂草丛去掉,也可以有效控制成蚊。

这里要提醒外出到东南亚国家、沿海的一些省份旅游的人员,一定要做好防蚊的工作,比如说带上花露水或者驱避剂等,在外要穿上长袖长裤,尽量减少裸露皮肤的位置,尽量避免被蚊子叮咬;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酒店、民宿房间应关好纱门、纱窗,房间可安全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尤其要注意婴儿床和婴儿车,也要装置蚊帐。如果出现发烧、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说明被叮咬的情况。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旅行史。

编辑:丹 | 王雅丽

二审: | 三审:张玉宝

来源:中国疾控、湖北疾控


夷陵疾控健康教育
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