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运用项目化思维,打造治理品牌。从2020年起,社区先后围绕区委书记领航项目“民生小实事”,连续开展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一院坝一特色”“向阳小院”社会治理平台建设、“万合明通党旗红 向阳花开民心安”社会治理品牌创建等工作的落地升级,明通巷社区破解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初见成效。
二是党群合力推动,焕发民主活力。社区把辖区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向阳小院”,组建培育了“向阳花居民议事会”“向阳花爱心帮扶团”“向阳花智囊团”“向阳花能人服务小组”“向阳花志愿服务队”“向阳花政策宣讲队”等社会治理平台自治组织,这些自治组织集合了社区的“两代表一委员”、楼院支部的支部书记、社区党员、居民骨干、驻社区公共单位党组织及在职党员等多元主体,引导多元社会资源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建设,推动社会资源转化为社区长效内生资源。
三是探索能人治理,挖掘自治潜力。培育和激活社区能人,探索社区居民自我治理、自我服务体系,挖掘社区内在潜力和动力,形成享受服务并反哺社区的链条,以“居民提、居民议、居民决、居民评、居民享”为宗旨,将庭院党支部、居民议事厅、基层民主协商室、法律义诊室、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都纳入居民自治平台,发挥社区自我治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是调动多方资源,有序推进特色院坝打造。协商推进“一院坝一特色”打造,构建“社区党委—居民院坝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以单独建和联合建相组合的形式,在辖区内40个院坝成立了11个庭院党支部,实现党建全覆盖。
二是引入“1336党支部工作机制”。成立“党群微家”,以“三张清单”“吹哨报到”“党员双报到双报告”“诚信花园积分兑换”工作机制为载体,通过居民议事、党政群共商共建的机制探索,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充分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作用,让党旗飘扬在每个楼院。
三是多组织融合调动。把公共单位党组织、庭院党支部、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都调动起来,通过组建项目、组织实施项目充分发挥多方人员能动性,齐参与、共协商、共治理。
在打造“一院坝一特色”的过程中,主要把握党组织领导、密切党群关系和群众当家做主的“三项原则”,建立健全居民自治和协商在基层制度,为居民群众提供“居民提、居民议”的平台。
一是东风巷14号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空间—睦邻驿站,构筑邻里关系“连心”桥,在庭院内探索了“红色楼院”共同体自治模式,在党组织带头、公共单位支持、居民参与下,14号院居民活动、协商议事的共建共治共享空间“睦邻驿站”孕育而生。
二是明通巷47号院的“厕所革命”,通过“民生小实事”项目的实施,最终发动居民自筹9600元,向公共单位筹集1万元,政府补贴5万元,彻底解决多年顽疾。
三是东风巷93号院打造“地矿记忆微博物馆”,由退休职工捐物70余件,自筹资金2000余元,这里成了居民自己提议、自己打造、自己守护的共同精神家园,让群众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是东风巷112号院通过“基层协商议事会+网格化服务+‘大党委’单位帮扶团”工作模式,由基层协商议事会组织居民召开居民协商议事会统一居民意见,社区通过网格化服务争取城市微改造资金和“兼职委员制”单位帮扶团联合出资,解决了困扰多年一遇大雨天就淹积水的难题。
五是以东风巷124号院为突破口,多方协同推进院坝自治管理,推动小区由“管理型”向“自治型”转变,成立院坝居民自治小组,协商并制定一系列卫生管理、设施维护、安全措施、绿化养护等方面的自治公约,为实施自治管理提供了人员和制度保障。积极邀请辖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楼栋长代表、党员代表和居民骨干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院坝议事协商讨论,通过自治共治,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六是明通巷社区适老改造。为迎合居民适老化建设需求,在暂时不具备条件加装电梯的16个院坝、105个单元居民楼道加装210把“暖心椅”,解决老年人上下楼梯的难题,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明通巷社区不断探索实践“一院坝一特色”老旧居民院坝个性化解决方案,“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一院坝一特色’”入选2020年昆明市社会治理“十佳”案例。
推荐阅读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