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快速傅立叶变换

文摘   2024-09-14 16:06   中国香港  

原文:https://rje.li/24-07-03-alg-fft.html

作者:Eli Riggs

译者:Kurt Pan

FFT(“快速傅立叶变换”)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算法之一,但大多数人只见过它的经典形式,即将时域中的离散样本转换为频域中的复数表示。它的同类算法 NTT(“数论变换”)对模数上的多项式插值,虽然更少为人所知,但仍在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密码学。

然而,为了更特殊的目的、更陌生的领域和更不熟悉的性质,人们发明了更加奇异的“FFT”。在本文中,我将说明任何一种 FFT 背后的那一个单一算法,然后快速介绍这些奇异的 FFT,并展示如何通过在我们的共用算法中插入一小组参数来实现它们。

最终我们会看到,FFT 让我们可以在 的时间内更改一个在 个点上定义的函数的基。朴素的方法是通过应用线性变换矩阵来改基,而矩阵乘法需要 ~ 时间,因此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在继续之前,先说几点:

  • 我将一组允许我们应用 FFT 算法 的参数称为一个FFT 。这起初有点令人困惑,但很快就会变得不那么含糊也更方便。为清楚起见,我仅将复平面上众所周知的 FFT 称为 经典 FFT
  • 始终表示 ,通常是在指数变得太小的时候。
  • 我使用了很多下标,因此向量索引由上标 表示。下标 表示标签或参数。

本文是用 Sage 笔记本写的。我写了一些实用函数,它们的含义应该从名称中就能看出来。唯一奇怪的是bind——它让我可以在定义之后向类添加方法,这样我就可以在文章中间创作了。

%display latex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defaultdict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chain

take = lambda n, xs: list(islice(xs, n))
interleave = lambda *xss: list(chain.from_iterable(zip(*xss)))
def iterate(x, f): yield x; yield from iterate(f(x), f)
powers = lambda base, start=None: iterate(start or base.parent().one(), lambda x: x*base)
dot = lambda *xss: sum(product(xs) for xs in zip(*xss))
rands = lambda f, n: [f.random_element() for _ in range(n)]
bind = lambda cls: lambda f: (setattr(cls, f.__name__, f), f)[1]

一个FFT的定义

对于给定域 和大小 ,一个对 的 FFT 由其包含 个点的初始定义域 ,和一个 的序列:

完全确定。

Layer = namedtuple('Layer''π t')
Fft = namedtuple('Fft''domain layers')

其中,要么 ,意味着 只有一个点, 为空,要么:

  • 是一个函数,将 的点映射到一个大小为原来一半的新定义域 上,而且它是二对一的,意味着对于任意输出点 ,恰好有两个输入点 映射到它:
  • 是一个从 的函数,它对映射到 中同一点的 中的任意两点进行区分,或者输出一个不同的值。
  • 也是一个 FFT,其中 ,或者用python写为 layers[1:]

根据该定义,我们得到一个由 个由映射 和除 之外的每个定义域上的区分器(通常称为 twiddles)生成的定义域 组成的序列,每个定义域的大小减半,

显式地构造出逆映射 将会很有用,该映射将 中的每个输出点映射到其两个输入 上(又名其 纤维),以及 的值。让我们为此向 Fft 添加一个方法,它还将检查我们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返回的字典具有以下形式 ,其所有键的集合恰好是

@bind(Fft)
def build_inverse_map(self: Fft):
    π, t = self.layers[0]
    inv_map = defaultdict(lambda: [])
    for x in self.domain:
        inv_map[π(x)].append((x, t(x)))
    assert all(
        len(fiber) == 2 and fiber[0][1] != fiber[1][1]
        for fiber in inv_map.values()
    )
    return inv_map

如果满足这些要求,我们可以将 FFT 算法 应用于任意函数 来得到一个由 个系数组成的向量

给定任意一个 FFT,我们可以导出其 ,它是 函数 向量。然后我们就可以理解系数 的含义了:它们是基函数的 权重,而基的加权和将重构出我们的原始函数

嗯……如果你的 FFT 构成的基是具有足够的维度来重构原始函数的,那么它应该如此。我们假设这是真的,因为我们只对应用 FFT 算法感兴趣,而不是结果到底有多有用。

我将解释如何导出这个基,因为它是由 FFT 的结构形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基纯粹是概念性的:它告诉你如何解释得到的系数,但如果你只是想运行算法,它并不必要。

FFT 算法及其基

给定 上的一个函数),FFT 算法有三个步骤:

  1. 使用当前层 分解为两个较小的定义域 上的函数 ,满足:
  1. 递归调用 以得到它们的系数。
  2. 以“合理的方式”组合 的系数,并返回这些组合系数。

在这些步骤中,分解是最容易解释的,但却最难说清楚。现在假设我们会编写一个函数decompose,该函数输入逆映射和函数在 上的求值,返回 上的求值。

那么除decompose之外,该算法可以完整描述为:

@bind(Fft)
def fft(self: Fft, f: dict):
    if not self.layers:
        return [f[list(self.domain)[0]]]
    inv_map = self.build_inverse_map()
    f0, f1 = decompose(inv_map, f)
    next_fft = Fft(inv_map.keys(), self.layers[1:])
    return interleave(next_fft.fft(f0), next_fft.fft(f1))

我知道这还没什么意义,我只是想把它写出来,因为它非常短。

我们会从头开始,使用上面列出的内容,尝试得出相同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目标是取一个函数 并返回一个系数向量 作为基函数 的权重,使得加权和可以重构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定义 )。所以我们需要定义这个等式的左边:

的基础情况下,定义域中只有一个点 只是将 映射到一个单个值,因此可以用一个始终返回该值 的常数函数来完整描述之。将我们的单个基函数定义为 ,可以返回 作为该函数的系数或权重,从而满足我们的标准:

否则,继续对 进行操作。首先,将 decompose 函数应用于 ,将其拆分为 ,或者“依赖于 的部分”和“不依赖于 的部分”。

因此,我们从每个 处的 值开始,现在有了每个 处的 值,或者等效地说,每个点 处的 值。

现在开始递归,但我们需要小心。我们是将对 应用下一个(更小的)FFT,而不是 。我的意思是,例如对 ,更小的 FFT 将返回由较小定义域的函数组成较小的基 的系数 。为了将其代回我们的方程,必须移动内部的 以将定义域投影到更小的定义域,对于 也是如此:

再次地 - 我们将更小的 FFT 应用于 ,为了使结果准确地重构 ,我们需要将更小的基函数应用于 而不是

现在我们试着推导 的表达式,以使得等式始终成立。我们会试着将右侧表示为单个求和,因此首先将 移入内部: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能达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我们有两个不同的内积式的求和,而构造 以使求和始终相等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连接,设置 ,对于 也类似,所以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差不多吧。实际上,我们选择交错 的元素,但这种选择或任何其他选择都是任意的。我们通常选择交错的原因是 通常是 1 次函数,而 通常是 2 次函数。因此,当我们交错或将 中的项放入偶数索引并将 中的项放入奇数索引时:

于是索引将对应于基函数的次数,假设对 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假设 的次数为 ,则 的次数将为 ,而 的次数将为 ,与我们的外部索引 完全对应。

掌握了以上所有数学知识后,你现在应该可以理解我们算法的最后两行了:

    next_fft = Fft(inv_map.keys(), self.layers[1:])
    return interleave(next_fft.fft(f0), next_fft.fft(f1))

我们还可以添加一种方法,将 FFT 的每个基函数应用于一个点,并将结果作为向量返回。这很方便,因为我们现在可以使用dot(coeffs, fft.basis(pt))在任何点对系数进行求值。

@bind(Fft)
def basis(self: Fft, pt):
    if not self.layers:
        return [1]
    domain, ((π, t), *next_layers) = self
    next_fft = Fft({ π(x) for x in domain }, next_layers)
    next_basis = next_fft.basis(π(pt))
    return interleave(
        next_basis,
        [t(pt)*b for b in next_basis],
    )

此时定义逆 FFT 也非常简单,它将系数转换为求值:

@bind(Fft)
def ifft(self: Fft, coeffs: list) -> dict:
    if not self.layers:
        return { x: coeffs[0for x in self.domain }
    domain, ((π, t), *next_layers) = self
    next_fft = Fft({ π(x) for x in domain }, next_layers)
    f0 = next_fft.ifft(coeffs[0::2])
    f1 = next_fft.ifft(coeffs[1::2])
    return {
        x: f0[π(x)] + t(x) * f1[π(x)]
        for x in domain
    }

分解函数

在 FFT 的每一层,我们将函数 (定义在 上)分解为两个函数 ,每个函数定义在 上:

为此我们需要利用 的特殊性质。考虑 中映射到 中的同一点的两个点

我们知道 的值,因为 (函数或其所有求值的向量)是作为算法的输入给出的,并且我们知道 ,因为 是我们 FFT 的一个参数。所以这里有 4 个未知数,这是无解的……但是等等! 映射到同一点,这意味着 ,我们将其简单地写为 。重写为:

现在我们有 2 个方程和 2 个未知数,可以求解了。如果你仔细看看,你可能会认出这是 ,其中 ,所以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如何手动求解之。在我看来,将其视为矩阵乘法会更容易,我们使用 2x2 求逆公式:

这为我们提供了 的显式公式,仅和可以访问的 相关。你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需要 来区分 的纤维,从而保证 ,否则我们的矩阵将不可逆,从而导致出现除以零。

或者我们也可以让 Sage 为我们完成这件事:

f_x0, f_x1, t_x0, t_x1 = SR.var('f_x0 f_x1 t_x0 t_x1')
(matrix([[1, t_x0],
         [1, t_x1]]).inverse() * vector([f_x0, f_x1])).simplify_rational()

注意到 的表达式对应于计算升降的“斜率” ,而 的表达式对应于“y轴截距”,如果你将其重新带入“”,则会得到该值。

如果我们预先计算定义域内所有点处标量的逆 ,就可以通过对的2 次乘法 + 2 *(1 次减法和 1 次乘以逆标量)= 4 次乘法和 2 次减法。

实践中,你会希望选择一个巧妙的twiddle 和巧妙的定义域来减少这种计算。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域中的所有点都有 ,就像在乘法的情况下一样,那么它的开销会低得多:

_.substitute(t_x1 = -t_x0).simplify_rational()

这可以通过 1 次加法、1 次减法和 2 次乘法来计算。如果将缩放 延迟到最后,则可以将其减少为 1 次乘法,再加上一次最终的缩放,最终开销更低( 次总缩放乘法,而不是 )。

因此,这里是decompose函数:

def decompose(inv_map, f):
    f0 = {
        π_x: (f[x0] * t1 - f[x1] * t1) / (t1 - t0)
        for π_x, ((x0, t0), (x1, t1)) in inv_map.items()
    }
    f1 = {
        π_x: (f[x1] - f[x0]) / (t1 - t0)
        for π_x, ((x0, t0), (x1, t1)) in inv_map.items()
    }
    return f0, f1

再来一遍,但写在一起

如果将我们的三个函数合并为一个,它看起来会是这样的。我发现对这段代码片段沉思会让人平静。将其打印出来并塞到枕头下面以求得好运。

@bind(Fft)
def fft(self: Fft, f: dict):
    if not self.layers:
        return [f[list(self.domain)[0]]]
    domain, ((π, t), *next_layers) = self
    inv_map = defaultdict(lambda: [])
    for x in domain:
        inv_map[π(x)].append(x)
    f0 = {
        π_x: (f[x0] * t(x1) - f[x1] * t(x0)) / (t(x1) - t(x0))
        for π_x, (x0, x1) in inv_map.items()
    }
    f1 = {
        π_x: (f[x1] - f[x0]) / (t(x1) - t(x0))
        for π_x, (x0, x1) in inv_map.items()
    }
    next_fft = Fft(inv_map.keys(), next_layers)
    return interleave(next_fft.fft(f0), next_fft.fft(f1))

在每一层,分解都是线性于,然后我们对一半大小的问题进行两次递归。层数为 ,因此总运行时间为

矩阵表示

由于应用 FFT 是在基变换,或函数的线性变换,因此可用应用于函数求值的矩阵来表示。矩阵乘法是 (量级)的,因此性能要差得多,但我们可以将这种表示用于其他目的,例如计算当用作一个线性码时 FFT 的最小距离。

我们矩阵的列将来自把 FFT 应用于“独热”向量 ,可以将其视为将求值的拉格朗日基映射到 FFT 基。

one_hot = lambda n, i: vector([1 if j == i else 0 for j in range(n)])

@bind(Fft)
def fft_matrix(self: Fft):
    domain = list(self.domain)
    N = len(domain)
    return matrix.column([
        self.fft(dict(zip(domain, one_hot(N, i))))
        for i in range(N)
    ])

例子

每个这些例子都值得写一篇自己的文章,但目前我只想给出一个参考,并展示它们对于其 的选择是有效的。

def demo_fft(field, sizes, fft_factory, symbolic_point):
    for n in sizes:
        print(f'n={n}:')
        fft = fft_factory(n)
        print(f'  basis:', fft.basis(symbolic_point))
        
        set_random_seed(0)
        evals = dict(zip(fft.domain, rands(field, 2^n)))

        # FFT,然后在每个原始点进行求值,得出原始值   
        coeffs = fft.fft(evals)
        evals2 = { x: dot(coeffs, fft.basis(x)) for x in fft.domain }
        assert evals == evals2

        # IFFT 正常工作
        evals3 = fft.ifft(coeffs)
        assert evals == evals3

        # FFT矩阵正确计算系数
        M = fft.fft_matrix()
        assert M * vector([evals[x] for x in fft.domain]) == vector(coeffs)
        
        print('  tests succeeded!')

        IM = M.inverse().T[:2^(n-1)]
        # 这里计算非常慢
        dist = LinearCode(IM).minimum_distance()
        print('  code minimum distance:', dist, f'(best possible is {2^(n-1)+1})')

乘法 FFT

经典 FFT 在 的乘法子群中起作用,其中 是第 个单位根。由于精度问题,这实际上有点难展示。如果我们用浮点数, 映射就不是精确的二到一的,我们的结果也不会准确。因此,我将展示 NTT,它是完全相同的算法,但应用于有限域的乘法子群。

注意这里的基正是你所期望的那些。

SquaringLayer = Layer(
    π = lambda x: x^2,
    t = lambda x: x,
)

GF17 = GF(2^4 + 1)

def make_ntt(n):
    gen = GF17.multiplicative_generator() ^ (2^(4-n))
    return Fft(
        domain = take(2^n, powers(gen)),
        layers = [SquaringLayer] * n,
    )

demo_fft(GF17, [23], make_ntt, polygen(GF17, 'X'))
n=2:
basis: [1, X, X^2, X^3]
tests succeeded!
code minimum distance: 3 (best possible is 3)
n=3:
basis: [1, X, X^2, X^3, X^4, X^5, X^6, X^7]
tests succeeded!
code minimum distance: 5 (best possible is 5)

圆 FFT

来自 Circle STARKs

  • https://eprint.iacr.org/2024/278
CircleYLayer = Layer(
    π = lambda xy: xy[0],
    t = lambda xy: xy[1],
)
CircleXLayer = Layer(
    π = lambda x: 2*x^2 - 1,
    t = lambda x: x,
)

GF127 = GF(2^7 - 1)
C127.<i> = GF127.extension(polygen(GF127)^2 + 1)
circle_gen = C127.multiplicative_generator()^(GF127.order()-1)

def make_cfft(n):
    gen = circle_gen^(2^(7-n-1))
    return Fft(
        domain = take(2^n, powers(gen^2, start=gen)),
        layers = [CircleYLayer] + [CircleXLayer] * (n-1),
    )

demo_fft(GF127, [23], make_cfft, polygens(GF127, 'X,Y'))
n=2:
basis: [1, Y, X, X*Y]
tests succeeded!
code minimum distance: 2 (best possible is 3)
n=3:
basis: [1, Y, X, X*Y, 2*X^2 - 1, 2*X^2*Y - Y, 2*X^3 - X, 2*X^3*Y - X*Y]
tests succeeded!
code minimum distance: 4 (best possible is 5)

加法 NTT

一开始出自 Novel Polynomial Ba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ed-Solomon Erasure Codes,这里我使用 FRI-Binius中的参数。

  • https://arxiv.org/abs/1404.3458
  • https://eprint.iacr.org/2024/504
GF256 = GF(2^8, repr='int')

subspace = lambda n: [GF256.from_integer(i) for i in range(2^n)]
beta = lambda i: GF256.from_integer(2^i)
W = lambda i, x: product(x - u for u in subspace(i))
q = lambda i, x: (W(i, beta(i))^2 / W(i+1, beta(i+1))) * x * (x + 1)

def make_additive(n):
    return Fft(
        domain = subspace(n),
        layers = [
            Layer(
                # i=i to work around lambda capture quirk
                π = lambda x, i=i: q(i, x),
                t = lambda x: x,
            )
            for i in list(range(n))
        ]
    )

demo_fft(GF256, [23], make_additive, polygen(GF256, 'X'))
n=2:
basis: [1, X, 122*X^2 + 122*X, 122*X^3 + 122*X^2]
tests succeeded!
code minimum distance: 3 (best possible is 3)
n=3:
basis: [1, X, 122*X^2 + 122*X, 122*X^3 + 122*X^2, 251*X^4 + 219*X^2 + 32*X, 251*X^5 + 219*X^3 + 32*X^2, 81*X^6 + 81*X^5 + 170*X^4 + 81*X^3 + 251*X^2, 81*X^7 + 81*X^6 + 170*X^5 + 81*X^4 + 251*X^3]
tests succeeded!
code minimum distance: 5 (best possible is 5)


相关文章:

FRI邻近性测试

Kyber/Dilithium中的数论变换

XPTY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