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环保企业来说,出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一场必然的冒险。正如历史上那些驶向新大陆的船队,每一位企业领导者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中,捕捉细微的变化,果断调整策略,借势而行,才能成功抵达目标。而这场冒险,虽然充满了希望,但也可能是九死一生的考验。
本文内容篇幅较长,有需要的朋友,可依据大纲进行查阅。另外,《青山产业评论》后续将持续更新输出关于中国环保的出海洞察及其相关典型案例研究,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记得订阅关注,以便及时收到推送。
01 海外不等于蓝海,全球环保市场的巨大差异
海外不等于蓝海
全球环保市场的巨大差异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外市场则似乎是一片未被开垦的“新大陆”,蕴藏着无限的机会。这种思维方式中隐含着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我们常常下意识地认为,“尚未涉足的领域必然充满机遇”。
这一误区不仅在市场拓展时显现,还在选择赛道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人认为,自己未曾涉足的领域总是充满潜力,甚至为此摩拳擦掌,认为多元化发展必然会带来成功。然而,实际情况往往与我们的这种预期,甚至可以说是臆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作为全球单体最大的环保市场,我国环保市场虽然南北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而言,从全球来看,这是一整块相似度极高的市场,比如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文化等。
而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正在布局的国际化市场有着巨大的差异。全球环保市场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市场需求、技术标准以及竞争环境等方面。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市场的进入难度和经营成本,也决定了企业在不同市场的成功机率。
在青山研究院访谈的出海企业中,多数企业反馈,政策法规的差异性是中国环保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必须面对的首要挑战。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市场,环保政策法规往往极为严格且复杂。
以欧盟为例,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极高,从《废弃物框架指令》到《欧盟气候变化政策》,都对环保企业提出了极高的合规要求。企业不仅需要遵守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标准,还需要面对复杂的法律合规程序。
相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环保意识在逐步提升,但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和透明度往往较低,这既给企业带来了机会,也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除了政策的差异性之外,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也是全球环保市场的重要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环境问题差异巨大,导致环保需求的重点各不相同。
例如,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和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需求较为强劲。而在一些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污染控制则成为主导需求。
因此,中国环保企业在进入不同市场时,必须根据当地的需求特点调整产品和服务策略,尤其需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布局,我们脑子里需要时刻有根弦绷着,也就是不要把自己原本那一套照搬过去。
在青山研究院关于出海环保企业的调研和访谈中,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全球环保市场的技术标准差异,是中国环保企业“出海”过程中必须应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欧美等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极为严格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不仅覆盖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还延伸到环保技术的应用、操作流程、监测手段以及管理体系。
例如,在水处理、空气污染控制等领域,欧美市场对技术的要求极为苛刻,不仅要求设备和技术必须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还强调技术的可持续性和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这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确保产品的技术性能卓越,还必须考虑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这对中国环保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储备以及适应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外,全球各国的环保技术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通常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环保政策的演进而不断更新和升级。
例如,欧洲的“工业排放指令”不仅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做出了严格规定,还要求企业采用最先进的可行技术(BAT)以减少排放。这一标准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使得中国企业在进入这些市场时,必须不断升级技术,以保持合规性。
同时,除了国际通行的环保标准外,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制定了本土化的环保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往往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环境状况、政策需求和社会期望。
例如,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会根据自身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特征,制定特有的技术规范。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进入这些市场时,必须进行技术的本地化适配,不仅要在产品设计上进行调整,还需要在运营和管理上做出相应的优化,以确保能够满足当地的标准和需求。
更为复杂的是,技术标准的差异还可能带来市场进入壁垒。发达国家往往通过设置高标准的技术壁垒,保护本土企业,阻止外来竞争者进入市场。
这使得中国环保企业在这些市场上,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挑战,还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监管审查。
因此,中国企业在出海时,必须具备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市场的标准要求,并通过持续的技术提升和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市场的成功进入。
除了以上三个层面的差异,多家具备丰富海外市场经验和沉淀的创业者向青山研究院透露到,全球环保市场的竞争环境复杂多样,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也对中国环保企业的“出海”策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环保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许多领域已被本地或国际巨头企业所主导。这些市场通常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头部企业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品牌建设和市场垄断,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壁垒。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进入这些市场不仅面临激烈的竞争,还需克服品牌影响力不足、技术能力欠缺、市场渠道不完善等多重劣势。
在这些成熟市场中,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企业间的竞争往往聚焦于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和品牌声誉。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往往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份额。此外,发达国家的环保市场还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政策约束,企业在市场进入时需要符合一系列高标准的合规要求,这进一步增加了市场进入的难度。
另一方面,在新兴市场,尽管竞争环境相对宽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轻松获得成功。新兴市场的特点是市场环境变化较快,政策和法规的稳定性较差,企业需要应对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尽管这些市场的行业集中度较低,给新进入者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市场充满了政策风险、经济波动和文化差异等多重挑战。
例如,一些新兴市场的政府政策可能突然变化,对外资企业实施更严格的控制或限制,或者因为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导致市场需求波动,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新兴市场的文化和商业环境差异也不容忽视。中国企业在进入这些市场时,往往需要面对复杂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包括对当地市场的消费习惯、法律环境和商业惯例的理解不足。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市场推广策略失效,甚至引发法律和监管风险。
部分接受青山研究院调研的出海环保企业还反馈到,全球环保市场还存在着“隐性竞争”——即由政府补贴、政策扶持或市场准入限制等手段形成的竞争壁垒。
中国环保出海的后发优势
创新、成本与效率
第一部分我们重点谈了中外市场四个维度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在这个部分我们重点谈谈我们的优势。相对于欧美、日韩这些国家,我们在出海上是新手,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我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后发优势。
而这些后发优势,可以在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能够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受益,避免走弯路,并利用市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进行差异化竞争。对于中国环保企业而言,这些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后来者,经历了40年的发展与磨练,中国环保企业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研发以及技术不成熟造成的资源浪费。这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水处理、固废处理、空气污染控制等核心领域,已经形成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体系。
此外,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工业领域,推动了环保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从而使得我们在进入国际市场时,能够提供更为成熟和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
与发达国家的环保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更加灵活,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技术迭代和升级。这种灵活性不仅使企业在新兴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也为我们在发达市场中挑战既有的市场领导者提供了可能。
成本优势是中国环保企业具备的一个显著特征,也这正是我们在对海外市场不了解的情况下,总莫名的底气十足的重要原因。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国内企业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环保产品和服务。这种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尤为明显,特别是在那些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市场中,能够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超大规模经济效应也是我们的一个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许多环保企业已经积累了大规模生产和运营的经验,能够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这种规模经济不仅使得企业能够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和市场拓展,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产业数字化、工业物联网在国内场景优势的孕育下,也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独特优势。中国近年来在数字化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环保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应用场景,使得我们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优化管理流程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例如,许多中国环保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改进其环保项目、设备和服务,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实时监控。
出海是隐形冠军的必由之路
锚定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
1、出海是战略,而非战术层面的投机
2、隐形冠军的全球化需求
3、国际成功案例:全球隐形冠军的启示
首先,它们都具备强大的技术能力,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提供独特的价值;其次,它们高度重视本地化策略, 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成功融入各个市场;最后,它们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协调资源,实现市场扩展和技术创新的双赢。
中国环保企业出海的关键策略
产品基因与高度聚焦
中国环保出海新征程
基于中国优势的全球化
用好中国的供应链、工程师、海归人才三大红利。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应该更多是,立足中国供应链优势、立足中国海归人才优势、抓住中国工程师红利,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公司要做所谓的人员和供应链等方面的全球扩张。这样的全球化公司,它大概率是个低效率的公司。
相反,通过专注于国内优势,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实现全球化目标。这样,企业不仅能保持灵活性和竞争力,还能避免全球扩张带来的管理复杂性和资源浪费。
|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cloud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