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锌锰液流水系电池具有本征安全、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电压、低成本等优点,用于大规模储能极具潜力。然而“死锰”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高面容量下的性能,即Mn2+/MnO2沉积/溶解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MnO2脱离集流体失活。氧化还原介导(Redox
mediator, RM)策略是消除死锰、突破面容量限制的有效途径。在过往其他电池的研究里,尚缺乏对于RM选取和设计的评价指标。RM之间是否有优劣之分?RM添加量如何确定?RM筛选原则是什么?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转移到RM的筛选指标上来。除了热力学、经济性的特征,介导动力学,即RM与MnO2间的化学反应快慢也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复旦大学晁栋梁/周万海团队提出了“介导+催化”指标来拯救死锰问题,通过验证Fe2+高效介导动力学和掺杂MnO2诱导氧空位形成,从而实现稳定、快速以及超高面容量的电解锌锰液流电池 (eZMRFB)。
RM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可行性分析
如图所示,从热力学上讲,凡是电势低于MnO2的活性物质都具有RM的可行性,但反应动力学如何还需要具体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电势具有区分度的Fe2+、I– 和Br– 来进行死锰消除反应的动力学对比分析。RM反应历程光学图片,以及原位UV-Vis图谱可确定Fe2+消除死锰最为迅速。检测OCP变化定量分析介导反应动力学同样得出Fe2+的介导动力学最优异。
氧化还原介体设计指标
本文提出了RM选用时所需参考的设计指标,引入了介导动力学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参数。
Fe2+介导MnO2正极的反应机理研究
结合原位XRD,SEM,XPS和原位UV-Vis图谱证明了Fe2+介导下死锰被充分地消除并揭示了充放电时正极的反应机理。充电包括S1过程Fe2+氧化为Fe3+,和S2过程Mn2+电沉积为MnO2并伴随死锰形成;放电过程分为三步:放电S1过程,MnO2电解溶解;放电S2过程,Fe3+电化学还原为Fe2+,同时Fe2+被死锰氧化为Fe3+,直至死锰完全消除;放电S3过程,Fe3+电化学还原为Fe2+。
器件验证
将Fe介导的MnO2正极与锌负极耦合,构建锌锰液流电池(Fe-eZMRFB)。在Fe少量添加时(容量贡献≤10%),eZMRFB表现出接近100%库仑效率,80mAh/cm2的高面积容量,20C的出色高倍率能力和2500次长寿命,超过了大多数报道的电解锌锰电池。
Fe-MnO2阴极电化学动力学的催化加速
EIS等电化学动力学分析显示Fe-MnO2更高的电化学活性。EDX、XPS、 EELS、以及EPR测试,揭示了Fe的掺杂效应和增强了氧空位的形成。DFT计算结果表明Fe掺杂导致了高电荷离域和活跃的O 2p电子态,有利于电荷转移,从而催化了MnO2的电解动力学。
小结
了解详情,请阅读原文
[点击下方链接或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