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大足发布"↑免费订阅
随着《黑神话:悟空》的热度持续攀升,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作为游戏取景地之一也备受关注。今年国庆黄金周假期,大足石刻景区不断升温,旅游人次再创新高,共计10.04万人次,同比增加22.2%。尤其是10月3日,景区当日接待量高达2.3万人次,刷新景区单日人数历史纪录。
当前,数字化已成为助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大足石刻在文物数字化工作中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实现崭新突破,并逐步构建起大足石刻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大足文旅数字代言人“小笛”
游客体验大足石刻数字文旅产品
让监管“看得见,守得住”
在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一块大型LED屏上显示着各类实时数据与分析走势图,如温度、微环境、岩体稳定性等70项内容。一旦洞窟内有倾斜或者温度异常,工作人员就能及时发现,实施加固工程或者减少游客。
这是大足石刻监测预警系统。2019年12月,该系统的正式投用,标志着大足石刻实现从被动性保护向主动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
“监测预警系统帮助我们实时检查,生成‘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石刻的问题,尽早修复。”大足石刻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监测中心副主任(兼)赵岗介绍,大足石刻监测预警系统内容涵盖了文物本体、文物环境、自然环境、人为活动因素以及保护管理等18个大类、70余个子项,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监测预警、数据对接等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遗产监测链条,全方位加强了遗产监测,为大足石刻保护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目前,大足石刻已与国家监测预警总平台实现有效对接,构建起一套全面而精细的监测体系。该系统监测内容涵盖了文物本体、文物环境、自然环境、人为活动因素以及保护管理等18个大类、70多个子项,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实现对大足石刻全天候、全方位的守护。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监测预警、数据对接等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遗产监测链条,全方位加强了遗产监测,为大足石刻保护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使大足石刻实现从被动性保护向主动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同时通过游客管理数据记录,可描绘游客群像,分析游客行为,为旅游推介重点、媒体宣发方向提供参考。
此外,大足区还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多点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门禁一卡通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五大系统,实现了重要区域的全方位视频监控覆盖、多重报警手段的综合利用、监控报警联动等多种技防手段,可24小时对文物区以及景区人流情况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目前已有国家级、市级、区级文保单位43处接入了大足石刻研究院安防系统。
为更好地传承和修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应运而生。这座占地面积近1600平方米的“文物全科医院”,集文物病害诊断分析、保护修复、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展示、公众研学和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在这里,专业团队运用先进的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对患病文物进行精心治疗,让它们在科技的呵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文物医院还承担着文物数字化和保护成果展示的重要任务,让更多人了解大足石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云游大足”界面
让病害“查得清,治得准”
创造性地将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探测等技术首次成功运用于石质文物勘察研究,开创了多学科、多领域开展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先河……近年来,包括千手观音、卧佛等在内的一系列大足石刻石窟寺修复案例,正在向全国提供石窟寺保护的一系列经验。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告诉记者,最新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大足石刻病害勘察研究、病害诊断分析与治理以及保护工程施工等过程,全面提升了依托数字化的文物保护科技含量。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全面采集文物数据信息,能够准确记录病害的位置、测量病害的尺寸等,助力文物病害调查。利用X射线探伤、地质雷达、红外热成像、钻孔电视等数字探测技术,对文物内部进行无损检测,并转化为数字信号生成图谱,可以更深层次探测出文物存在的“内伤”。
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领域最新发展技术,开展文物虚拟修复,可进行修复方案与效果的比选,为大足石刻科学保护修复提供最佳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建立石窟岩体渗水模型,数值模拟软件计算石窟岩体稳定性,可以指导保护工程的实施。如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包含有金箔、彩绘、石质等不同材料,且手及法器众多,构成要素丰富,雕凿结构复杂,修复难度极大,基于三维模型的虚拟修复技术成为重要辅助手段,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最大程度保证了修复的科学性。同时,由于石窟寺保护工程极具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离散性,需借助多元化监测手段,采集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数据,实行动态监测、信息化施工。石篆山摩崖造像抢险加固工程、宝顶山卧佛区域水害治理工程、圆觉洞抢险加固工程等多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都开展了专项监测工作,对施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预测,并指导下一步施工,确保了安全施工和精细化施工,另外持续性跟踪监测,也为施工效果的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界面
让文物“活得久,行得远”
2019年9月6日,历时14年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大足石刻全集》正式出版,填补了国内石窟寺编写出版大型考古报告的空白,该书利用数字测绘技术获取了三维数据、正射影像图,全面、客观、精确、全息记录了石窟现状信息。同时,通过卫星、无人机等航拍摄影技术和地形测绘等,获取了石窟依存环境载体和地形地貌的数据信息,为石窟寺考古提供了基础支撑,这也标志着国内石窟考古报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正式问世。
在数字技术的使用上,三维激光扫描、多基线近景摄影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考古记录手段和方式,为石窟寺考古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记录。2022年7月实施的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工程,利用三维扫描、多光谱技术、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对大足石刻22处中小型石窟223个龛窟基础信息进行了数字化采集与留存,为大足石刻后续保护修缮、考古研究、传承利用等工作提供了数字支撑。
大足石刻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制作的创意视频《一沙一世界》,利用石窟造像三维建模的点云数据,采取多角度数字投影,使石窟艺术获得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和生命力。
经过多年发展,大足石刻实现了从单尊造像复制到大型龛窟整体复制跃升,高保真复制品具有拼装、拆卸、运输便捷、快速等特点。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完成了北山第245号龛三维数字化与3D等比例复制工作,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进博物馆,走入大众视野。北山第245窟复制窟,参加了在四川美院美术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重庆展)大展和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
大足石刻数字影院球幕电影
让游客“玩得畅,游得奇”
“真是太震撼了,影片画面特别精美,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前不久,2024“未来之桥”中国—中东欧青年研修交流营一行来到大足石刻数字影院,约40名中东欧青年观看了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沉浸式的观感体验让大家称赞连连。
大足石刻数字影院分为球幕影院(8K)和4K影院,各按300人同时观影打造。其中,球幕影院将杜比全景声与8K高分辨率球幕相结合,创造出包围感、临场感、环绕感更好的球幕空间,整个声音效果配合360度全景画面,各种环境声包含在周围,为观众带来走入洞窟观看大足石刻的真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采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景拍摄和CG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并于今年入选了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
以三维扫描获取的大足石刻三维模型为基础,对龛窟造型进行数字化展示,并通过VR、AR等技术手段,实现观众与虚拟石窟场景的交互体验。“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景区与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都是数字化呈现大足石刻景区面貌的产品,游客借助它们,能以俯瞰、远眺、近看等方式,对大足石刻景区进行360度的观察,可谓拥有了“上帝视角”,实现对大足石刻的“面面观”。VR《无面之神》让游客移步换景,进入大足石刻的各种场景,参与历史上大足石刻的雕刻过程,感受景区的恢宏与匠心。2024年上线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将复原后的虚拟场景植入游戏,为游戏提供丰富精美的细节和逼真的现实体验,同时也延伸了石窟艺术新的传播路径。
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以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渗透。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引领作用也将愈发明显,有利于开辟文化遗产再认知、再理解的新空间和新路径。促进数字技术同文物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着力构建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全链条闭环。逐步形成文物资源家底清、文物安全防范严、文物险情控制好、文物保护水平高、文物价值研究透、文物传播利用活的事业发展基础。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不仅会让文物“活下去”,而且更会让它“火起来”。
最后,小编推荐两个能让你
变得更优秀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