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专栏】雨中的维西精灵

时事   2024-10-22 16:58   云南  

每到夏秋时节,维西的雨总会在下午或夜间悄然而至,伴随着沉闷的雷声,豆大的雨点洒落在山间的树林,轻轻拍打着林下的腐殖生物,仿佛是场和谐的微生物奏鸣曲。

维西的菌子,是雨中的精灵。天蒙蒙亮,背着背篓的农人便踏着鸟叫虫鸣进入深山,寻找隐藏在枯叶和松针下的野生菌。乡亲们都说,实施林草保护项目以后,这里的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山里菌子比以前更多了,青色、黄色、褐色、白色的野生菌令人眼花缭乱。经过仔细分辨,朵形漂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可食用野生菌被送往市场,隔天便可鲜美地出现在城市的餐桌上。
近年来,野生菌在网络空间不断“破圈”,已从地域特色美食,升级成全国餐饮界新晋“顶流”。“吃了蘑菇不敢离开云南,其他省的大夫没经验”“她吃的不是菌子,是云南电影票”……这些网络流行语透露出年轻消费者的饮食偏好,既追求口感新鲜和营养均衡,又追求打破地域藩篱的冒险感。
历史上,野生菌烹饪渊源颇久,以云贵川为代表的西南人民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例如,松茸最好的做法是松茸刺身,牛肝菌适合爆炒,鸡枞菌宜与鸡汤炖煮成为滋补锅子。菌子本身的香味与食材巧妙碰撞,能激发出多元的鲜香口感。由于以往保鲜技术落后,无法延缓腐烂或让它们在较冷的温度下休眠,导致野生菌受众不广,始终是原产地人们的独乐之美。
维西素有“滇西北生物基因库”的美誉,这里盛产松茸、羊肚菌、牛肝菌、竹荪、木耳等美味山珍,人们相信食用野生菌可以增强体质,甚至延长寿命。每年5月至9月,各类菌子摇身一变,成为“饕餮”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在县城菜市场或乡间的交通要道,总会看到颇为壮观的菌子交易市集,背着背篓、担着竹筐的农人风尘仆仆地从乡际客运班车上走出,出售今晨或昨日捡来的新鲜货。在大城市的超市里,山珍菌汤包、鸡枞罐头、野生菌火锅底料、干货礼盒等野生菌衍生品琳琅满目。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维西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野生菌绿色、天然、环保、无污染的特点,把野生菌产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始终坚持把科研攻关、技术支持和环境保护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借助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团队选育优良菌种;通过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优化物流网络,积极建设冷链物流中心,打通村里快递服务站配送“最后一公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寄收快递,野生菌也借助公路、铁路、航空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走向全国。勤劳的傈僳人民把大自然的馈赠变为饮食中的瑰宝,借助科技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得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当地党委、政府通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野生菌产业不仅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逐渐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公开报道,捡菌能手在农闲时上山,一年卖菌的收入接近2万元。2023年,维西全县林下野生食用菌和人工种植食用菌产量达300吨,实现产值2800万元。
菌子的鲜香,孕育了维西人性格里的淳朴善良。它既不与农民争夺生产时间,也不与粮食争夺生存空间,更不与其他作物争取养护肥料,只要靠着勤劳的双手,就能享用大自然赐予的美味。靠着艰苦奋斗一路走来的维西,田间地头,处处能看到人们辛勤耕耘的景象。生态、绿色、保健,野生菌代表了人们对美食共同的期待,而获得这种滋味,需要耐心、细致、勤劳。餐桌上的美味点燃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用劳作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磅礴力量。
这让我想起夏日的某个午后,在走村入户的路上,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傈僳族阿嬢,她精神矍铄地走在雨后山间的小路上,背篓里是两朵巨大的牛肝菌。阿嬢十分高兴地冲我们笑笑,又步伐矫健地爬上一个山坡。我刹那间意识到,久久为功的乡村建设秘诀,或许正藏在这“捡菌子”的热情里,等着我们去发掘和实践!
    

撰稿:云南省财政厅派驻维西县驻村工作队 仇 岩  

编辑:罗娟


云南维西先锋
维西县党建工作宣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