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华国锋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个人崇拜与“两个凡是”成为批判的焦点。在党的光辉历程中,能将姓名镌刻于歌声之中的人物寥寥无几,毛主席无疑是其中一座巍峨的丰碑,而华国锋亦曾在特定历史阶段广受颂扬。然而,随着对个人崇拜现象的深入反思,华国锋亦未能置身事外。尽管如此,他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谦逊品质,广泛听取各方批评,竭力校正前行的道路。然而,“两个凡是”所引发的纠葛,却远非轻易所能化解。以汪东兴、华国锋为代表的“凡是派”,因被认为压制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热烈探讨而备受指责。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的“干部年轻化”理念,犹如一股强劲东风,引领着时代的变革浪潮。在多重压力与变革的洪流之下,华国锋等领导人相继选择辞职引退。1980年至1981年间,华国锋分步辞去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主席及中央军委主席等重要职务。尽管这是他的主动抉择,但在此之前,他无疑承载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宛如一位在汹涌波涛中奋力掌舵的船长,最终顺应历史潮流,驶向新的方向。
这一年盛夏,华国锋自海外访问归来,途经南京考察调研,下榻于中山陵5号。巧合的是,距离此地不远处,正是享有盛誉的开国元勋许世友寓所。许世友将军在军中威名赫赫,资历深厚,宛如一部生动的军事史诗。彼时,他刚刚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战事大获全胜,带着荣耀与硝烟,在南京过着宁静的生活。
当秘书向许世友通报华主席抵达南京的消息时,他只是淡然点头,脸上波澜不惊。午后,华国锋抵达中山陵5号,两地相距不过咫尺。秘书焦急地催促许世友前往相见,许世友却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平静地说:“我身体欠安,就不去了。”
许世友年逾古稀,腿脚不便,这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个凡是”所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华国锋的威望造成了一定冲击。在这敏感微妙的历史时刻,许世友选择保持低调,实乃人之常情。毕竟,二人年龄、阅历悬殊,过往交集稀少。且许世友将军性格刚正,绝非趋炎附势之人。
然而,华国锋的举措却令许世友倍感意外。闻悉许世友身体不适,华国锋非但没有丝毫介怀,反而充分体谅老将军的身体状况,不顾自身地位,毅然亲赴斜对门拜访许世友。起初,秘书告知“华主席来了”,许世友并未太过在意,但当他亲眼目睹华国锋谦逊有礼地打招呼时,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连忙起身迎接。
二人相见,华国锋率先开口,满怀敬意地说:“当年您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统领大军,立下赫赫战功之时,我还在基层默默耕耘。许将军年长我十余岁,论资历、论功绩,理应是我前来探望您啊。”言毕,他又关切地询问许世友的病情。二人随即如老友般闲谈,气氛渐趋轻松融洽,原本略显紧张的氛围被真诚交流所化解,在场众人也渐渐放松,脸上露出欣慰笑容,秘书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会面结束后,他们留下珍贵合影留念。整个过程中,华国锋始终彬彬有礼、谦逊温和,这一切深深烙印在许世友心中,令他对华国锋有了全新认识与评价。
时光荏苒,回到北京后数月间,局势进一步演变。中央内部对华国锋的反对声音愈发高涨,如潮水般不断冲击着他的政治地位。而在1980年冬天的一次北京会议上,许世友在众人面前挺身而出,为华国锋仗义执言。他斩钉截铁地说:“华主席这个人,骨子里极为厚道。他行事光明磊落,从不虚情假意。只是在某些决策过程中,可能稍显耳根子软,偶尔会受他人意见影响。”许世友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瞬间陷入沉寂。其实,众多与会者心中,不乏与许世友看法相近者,但无人敢像他这般直言不讳。许世友的评价既坦诚指出华国锋决策失误之处,又公正肯定其为人正直、品德高尚的一面。这种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态度,犹如一道光照进复杂的政治局势之中,令人钦佩不已,也让华国锋在困境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与理解,内心充满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