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系列讲座第二讲:AIGC与人机融合

文摘   2024-11-05 20:00   西藏  


2024年9月26日晚19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化审美研究”系列讲座第二讲“AIGC与人机融合”顺利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未来设计创新中心主任徐迎庆教授。讲座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季欣教授主持,200余人参与线上讲座。




本场讲座徐迎庆教授从人工智能发展背景、生成式人工智能定义与AIGC的不同应用场景等多个角度进行分享与阐述。徐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转变。人工智能(AI)不仅模拟人类智能,更在某些领域超越了人类的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作为AI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在引领着这一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由“生成”(Generative)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两部分组成。生成(Generative)指创造或产生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是计算机基于它见过的数据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这些数据合成产生的。它可以生成多种类型的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对话、音乐、代码、图像、视频和动画。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则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那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它试图模仿人类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生成等领域的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并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生成、头脑风暴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讲座尾声,徐教授展望AIGC的未来,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GC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AIGC可能会更加精准、创造性更强,并能更好地理解和模拟真实世界。此外,AIGC与人机融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人工智能将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人类思考、工作、创新的伙伴。



本场讲座在互动环节,有学者就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与未来变化提出问题。对此,徐迎庆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正逐渐改变着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和创作过程。尽管人工智能在模仿和学习人类艺术风格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它仍然缺乏人类艺术家所独有的个性化和情感深度。人类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伴随着个人经历、情感体验和文化背景的积累,这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富有创意,但往往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共鸣。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存在“千篇一律”和“鱼龙混杂”的问题。由于AI依赖于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它生成的内容很可能是现有作品的变体,缺乏真正的原创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AIGC在艺术创作和其他领域的更广泛应用,以及它与人机融合的未来发展。



策   划      王静怡

排   版      沈   馨

   审   核      季   欣   


“网络文化审美密圈”公众号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至善艺术
至善艺术以艺术·学术交流为契机,搭建起一个供国内外艺术研究者、艺术创作者和艺术爱好者进行思想交流、学术探讨、心灵激荡的平台,从而促进艺术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