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移动化叙事”:文艺批评的“微时代”生产特质

文摘   2024-10-17 10:13   江苏  

2024年9月25日晚,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化审美研究”(22ZD05)组织了“移动化叙事,文艺批评的‘微时代’生产特质”讲座。本次讲座主讲人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博导、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德胜教授,讲座由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季欣主持,数百名学者在线参与听讲。

王德胜教授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以信息生产、信息的规模化交互为特征的新世界,促成了新的文化生产关系,产生了新的文化伦理。“微时代”的特殊征象,一方面体现在瞬间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中,一方面影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态度与意义期待。互联网构建的生活感受和意义认知关系的改变,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情境,也改变了文艺批评在内的人的思想活动。

首先是文艺批评存在方式的改变,它体现为一种移动化趋势,批评主体从专业人士转移为非专业的文艺接受者;另外一方面是存在形态的改变,微时代的文艺批评放弃了以往专业批评的前置性的理性意识,转向通过信息交互传达与信息重组来收获批评意义,建构一种交互性评价活动。王德胜教授强调,微时代的艺术批评不再追求普遍性的价值取向,转而碎片化的意义实现方式,取消了对于精确性、一致性的要求,强化了对于空间化叙事的要求。

王德胜教授强调,微时代的艺术批评不再追求普遍性的价值取向,转而碎片化的意义实现方式,取消了对于精确性、一致性的要求,强化了对于空间化叙事的要求。

王德胜教授的讲座精彩纷呈,立足前沿问题,见解深刻独到。讲座结束后,参与讲座的学者提问,网络批评在转变之中是否存在一个评判的标准,什么样的网络批评是深层次价值的批评,什么样的网络批评是浅层次价值的批评。

针对这个问题,王德胜教授回答:这其实是一个针对网络批评如何可能的问题,网络批评打破了权威发布者的身份,不再是某些批评家的专权,批评的价值也不是一种确定化的东西。我们处在一个设问的年代,在知识生产形态发生改变的时期批评秩序如何建构是必须重新思考的,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新现象去对这个问题做解答。

本次讲座深度剖析了微时代文艺批评的新特质,关注互联网艺术相关研究,为互联网时代下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带来了重要启发。

策   划      王晓彤

排   版      刘涵予

审   核      季   欣


“网络文化审美密圈”公众号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至善艺术
至善艺术以艺术·学术交流为契机,搭建起一个供国内外艺术研究者、艺术创作者和艺术爱好者进行思想交流、学术探讨、心灵激荡的平台,从而促进艺术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