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与革命样板戏

情感   2025-01-27 14:30   山西  


说起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一个人和一件事是不能不被提起的,一个是被封为“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站在斗争最前沿的江青,还有就是由她倡导的,在那个十年里每天必演必唱,全国人民尊之为“样板戏”的京剧和现代芭蕾舞剧的一些剧目,当时被称为八个样板戏。其实不止八个,不过八个样板戏作为当时江青戏剧改革的成果,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江青陪同尼克松看革命样板戏

对于江青的身世、为人、政治价值和历史地位现在的评价似乎比起刚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更客观,更公正了。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还有一些差异,可是总体的判词是,这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女人,一个被政治搅和的认不清自己的女人,一个敏感、脆弱、激进的女人,一个悲剧的女人。


可是对于样板戏至今各界看法分歧较大。说好的人认为是中国传统戏剧和欧洲宫廷歌舞改革的有益尝试,而且是用现代题材将传统戏剧的进行翻新,进过改良和创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现代媒体尚未普及的时代,样板戏用这样轰轰烈烈的手法把一个具有八亿人口的国家都带动起来,这是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在历史上没有过的辉煌。而且,样板戏就其唱词、唱腔、表演、艺术逻辑、舞蹈语汇、舞美形式等方面从客观上来说都几乎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是认真和追求完美的艺术作品。不是现在的娱乐文化、快餐文化、媚俗文化的那种纯追求感官刺激的所谓作品可比拟的。


反对的人则说,这是典型的用艺术形式,机械诠释政治意图的,被政治强奸的文艺“说明书”,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典型产物。它不是靠艺术水准、质量去感染观众,而完全是靠强权政治狂轰滥炸,不给选择地让人强行接受,与其说是艺术的胜利,倒不如说是当局威权的胜利。样板戏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就是主题先行,先把一个权威认为正确的主体确定,然后让艺术家用各种形式来注解、宣扬、强化这个主题,直到这个主题被人接受。甚至江青还就此总结出所谓: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的理论”,遭到很多纯粹文艺家的诟病。

当然也还有说样板戏都是理想主义的高大全人物,中西结合生硬,缺乏过度,传统文艺形式被过度改造失去本源等等。最最让很多老文艺家伤心的是,他们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过着非人生活的时候,都是以样板戏作为“配乐”的。所以著名作家巴金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浑身发抖,似乎在上海杂技场被人批斗和凌辱。


时间已经过去35年了,现在对样板戏的态度就比较宽松了,对它的评价也会更公正了,对它的历史价值也会看的更透彻了,对样板戏的存在也会比较包容了。

说实话在样板戏中出演角色的演员们应该说也还是很有艺术地位的,如京剧演员:赵燕霞、洪雪飞、刘长瑜、马长礼、童祥林、李丽芳、李炳淑、杨春霞、钱浩梁等都是大家名角。芭蕾舞演员有:白淑湘、薛菁华、茅惠芳、石钟琴、刘庆棠等等。还有钢琴家殷承宗、指挥家李德伦、音乐家于会泳等等这些人其实也就是当时文艺界的精英,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确是一时之选,是当时文艺界的硬里子。至于其中有些人后来狗仗人势,充当打手那则是后话,其实这也是所谓交办的政治任务,你能不身先士卒?


现在的年轻人对样板戏似乎已经比较陌生了,电视、电台偶尔以红歌的形式放几段选曲、选唱和选段也不过是偶尔露峥嵘,那和三十多年前的24小时地轮唱不可同日而语。所谓现在的“红歌盛会”不过是东施效颦的雕虫小技,比之当年的汇演、调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们这些过来人看到现在的嚎红歌,真是嗤之以鼻,太无新意了。样板戏在当年如日中天的景象真是不可一一枚举,那时无论电台、电视、电影都是整块时间的播放、播映、演出,甚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会从头版开始整版刊登样板戏剧本,全国人民要组织学习和演唱。


那样板戏到底有那些呢?现讲八个样板戏,其实是1964年全国现代戏汇演大会的时候,也就是江青正式在中国文艺界亮相的的时候,她自己钦点的几部京剧和后来她加入的两部现代芭蕾舞剧以及钢琴协奏曲,就汇集成了第一批八个样板戏,他们是北京京剧团的《红灯记》,北京京剧团的《沙家浜》,上海京剧团的《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剧团的《海港》,山东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两部芭蕾舞剧就是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中央芭蕾舞乐团的《红色娘子军》,还有就是中央乐团的钢琴伴唱《红灯记》、交响乐《沙家浜》、钢琴协奏曲《黄河》。


后来,又陆续在1973年以后推出了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上海京剧团的《龙江颂》说的是以江水英为代表的龙江公社给后山旱区人民毁良田送水的故事。北京京剧团的《杜鹃山》说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杜鹃山游击队武装斗争的故事。北京京剧团还根据电影《平原游击队》改编成京剧《平原作战》。中国京剧团把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成京剧,只是京剧的味道不甚浓厚,反而有点粤剧的味道,虽说是杜近芳出演吴清华,可是观赏性还是较差。


而中国舞剧团则在1975年推出了舞剧《草原儿女》和《沂蒙颂》,前者是根据《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改编的,后者则是根据京剧《红嫂》改编的,讲的是青年大嫂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治解放军的故事,其中那首《蒙山高沂水长》的插曲倒是以其抒情的旋律传唱一时。而1976年在上京剧团推出京剧《磐石湾》和《审椅子》之后不久,因为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样板戏落幕了,从此现代京剧的改革步伐也戛然而止。政治图解式的文艺作品也就此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然现在也还有余波脉脉,可毕竟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不幸的是,京剧的生命也在文革时期的回光返照之后,走到了自己的尽头。现在京剧是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几乎已经是出土文物的待遇了。快节奏的生活真是无法接受皮黄戏的亮相、运腔、锣鼓点子,你不适应就是淘汰。


想来江青和样板戏都已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不管她和它曾经多么宏大

小图大史
透过真实的照片,看到更真切的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