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一“咬炒炒”
文/史建春
今天是甲辰年腊月初一。看到网上、微信群里很多网友、文友作文、吟诗感念、追忆腊月初一“咬炒炒”,自己小时“咬炒炒”的记忆也油然而生。
在我们老家,腊月初一咬的炒炒,可能是限于当时、当地的条件,只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叫做炒“大黑豆”。当时老家农村种植两种黑豆,一种是黑黑豆,皮黑、粒小、油性大,是专做牛、驴、猪等牲畜饲料的。再一种就是大黑豆,相对于黑黑豆,颗粒稍大一点,皮是灰绿色的,是专供人们食用的。主要用于炒炒面和窝窝面。大黑豆炒炒的具体做法,就是提前用水泡起,并要冻过,在初一的前一天晚上炒好,在腊月初一咬(吃)。手指轻轻一捻就脱了皮,咬起来既酥又甜又香。另一种叫“炒炮炮”。一般用两种面做,一种是“老来红”(当时当地种植面积少、产量低的一种作物)米面,再一种就是软高粱米面,先蒸成糕,搓成细条,切成小块再炒,吃起来酥脆香甜。一般是炒黑豆数量少,只能在腊月初一吃。炒炮炮的数量要相对多一些,除腊月初一吃以外,还可作为一段时间的零食吃。
因为小时候“饿”是主要问题,“吃”自然就是最大的追求了。所以,当时只图吃,不管、不问、也不懂其习俗、讲究。到大了以后才知道,在北方很多地方流传这样的习俗是有说法、讲究和寓意的。老辈人将此叫做“咬灾”,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避难。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些俗语:“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蹦”是取谐音“崩”字。崩豆子、崩炮炮,崩走疾病和灾难的意思。
现在,时代进步了,条件优越了,生活改善了。孩子们连花生、坚果之类的“炒炒”也不待吃了,腊月初一吃炒炒的习俗自然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可我们应该清楚,现代的、时髦的、所谓高级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原始的、传统的,才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也是富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
编 辑:张智超
审 核: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