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做了个实验,让当今顶级的小提琴家约夏贝尔,在纽约地铁站里装成街头艺人,演奏了一些难度较高的曲目。结果呢,旅客人来人往,但注意到他的人只有几个,45分钟,得到的钱只有30多美元。要知道,他的演出,门票要几百美元一张,还一票难求。每场按时间计算,至少是一分钟1000美元。
这样的故事,也许最能让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感慨。纽约地铁站的尴尬场景,很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职场处境。你在表现“艺术”,而别人却在忽略你。
生活中的诸多场景,也常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触。你很希望被别人认可,但遭遇的往往是冷酷的现实。
其实,现实并没错。换一个角度看,难道那些路人有义务驻足聆听,并给予掌声吗?在他们看来,匆匆赶路,或为了生计,或为别的事,这些都比在那里听你演奏重要。
约夏贝尔没错,路人没错,都没错,那是哪儿错了呢?错就错在,人没“呆对地方”,地铁不是音乐殿堂。
人若想实现价值,必须有合适的平台。地铁,不是约夏贝尔的平台。地铁里拉一辈子琴的,只能是街头艺人。
那么,你自认为是“约夏贝尔”呢?还是“街头艺人”?如果是前者,那你应该从地铁里走出,去到真正的“音乐”殿堂。
骑驴找马,是职场的常态。呆在“驴上”和呆在“马上”的感觉,绝对不一样。
相信有相当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很优秀,就是没有很好的平台来实现。但是,好的平台,是需要有好的资源,才能去的。
所以,“呆对地方”,不是想呆哪儿,就呆哪儿?背后的事,很多。
什么是好的资源?就是人脉、资历和能力。这些你都具备,你就没什么问题,你甚至可以有挑不完平台。
人情社会不只中国,只不过中国更明显些。所以,人情人脉,甚至比资历和能力更重要。没有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般人积攒人脉,都是从上学开始的。上学不仅学知识,也在为你的未来铺垫着道路。学历也是资历的一种,好的学历,也“约等于”好的工作。
至于能力,需要时间验证,尤其是在你没有资历的时候,能力自述一般都会被认为是吹牛,或狂妄。在你应聘的时候,当考官会没有耐心听下去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这公司不是求贤若渴的那种,一般你不会被录取;录取了,你也会发现,你去的还是个“地铁站”,还会是你下一个“想走出的地方”。
从地铁里“走出”,走到“艺术”殿堂,是每一个“街头艺人”的梦想。
虽然,没有相应的资源,成功的机会仍然微乎其微。但是,还是应该勇敢地走出去。只要一步一步坚实地走,你便会一点一点地充实着你的能力的同时,也积累着你的资源。当一切具备时,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