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可能!”
“怎么不可能?这都是我们经过反复计算出的结果。”
“这个在国外没有先例!”
“保证不了安全运行!”
“国外做不了,不代表咱们自己做不了!”
“就算是做了,也是丢在长江里的一堆废铁!”
激烈的争吵从会议室里传来,
为什么火药味这么足?
今天带来《国家工业密码》有声故事
《一滴水发6次电的背后,有颗日益强大的“心脏”》
👇👇👇
我国的长江三峡段,
是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理想地点。
为尽快缓解当时华中地区工业用电紧缺的局面,
1970年,中央正式批复在长江三峡下游
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1972年9月,看似平静的一天,
发生了开头那场激烈的讨论
——葛洲坝的水轮机选型方案讨论会,
就是在这次会上,
东方电气的代表提出了
建设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方案。
它的转轮设计直径达到11.3米,
这个尺寸和同类型机组的单机容量,
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前所未有,
所以会上难免有质疑的声音。
眼看着讨论就要陷入僵局,
东方电气的代表拿出了有力的试验数据和分析,
认为不应低估我国水轮机的技术能力。
讨论会最终决定试一试,
研制两台17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作为试验性机组;
其余19台采用12.5万千瓦的机组,
由东方电气和哈电集团共同研制。
直到1981年9月30日晚11点54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
万里长江第一坝——由我国自主研制的葛洲坝水电站的
两套单机容量为170兆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试运行成功,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
转轮直径达到了11.3米。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国内外轰动。
延伸阅读
内容来源于国资小新
编辑丨黄飞
校对丨谌钰婷
审核丨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