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与西昌文化馆在西昌市新星村坝河堡子发现了一种外观特别的墓。这种墓与横断山脉的石棺葬、东北的大石棚墓、大盖石墓相比,大石包群规模更为巨大,石块动辄数吨、数十吨,因此被命名为“大石墓”。
之后的数十年间,考古工作者在安宁河流域相继发现230余处大石墓。就此,一段鲜有人知的邛人历史逐渐被世人知晓。
在新星村坝河堡子大石墓中,考古工作者在墓穴发现了稻壳痕迹,据此推测,当时的“居民”以农业为主,已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在随后其它大石墓的考古中,又出土了平底罐、单耳罐、双耳罐、带流壶等生活用具;石凿、铜刀、铜镞等生产工具以及铜手镯、铜发饰、玛瑙珠等饰品。
从年代上看,大石墓出现于春秋时期,结束于东汉年间。时间段覆盖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的“滇之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的记载。彼时,繁衍于此的人也有了“邛人”这个响当当的称谓。
有学者考证,最晚到西汉时期,邛人从氏族部落进入了酋帮社会,虽初步有了社会阶层等级制度,但阶级分化并不明显。大石墓的墓葬制度——合葬、二次捡骨证明邛人内部、社会成员在身份和财富的占有上相对平等。
(东坪遗址)
邛人后期的大石墓中,出土有汉代钱币。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黃联关镇东坪村两汉遗址上,发掘出规模庞大的冶铜铸币遗址;考古工作者推测,东坪遗址是汉王朝一个规模宏大的官营铸币厂,极可能是汉代西南夷地区最大的一座造币厂和货币供应基地。尔后,在马道、原洛古坡乡(现安哈镇)等地相继发掘出土两汉钱币。
大石墓中稻壳的发现可推测当时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饰品、农业工具、生活用品的出土表明邛人已掌握烧陶、冶炼等工艺;钱币的出现,可知当时的“邛地”已经摆脱以物易物的贸易形式,跨入了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
贸易、器物、社会形态是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文化的载体。邛人虽湮灭在历史的氤氲中,但其创造的璀璨文明始终如阳光般照耀着这片土地,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作用着后来人。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