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巴山蜀水的守护者,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更是美丽四川的建设者。他们,就是四川生态环保铁军。他们,奋战在污染防治的前线,以无畏勇气捍卫蓝天白云、清水净土;活跃在脱贫攻坚的现场,用生态智慧为贫困地区铺就绿色发展之路;闪耀在技能大比武的赛场,凭精湛本领展示标兵能手的风采。“四川生态环境”推出“铁军风采”专栏,聚焦全省系统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展现他们坚守初心、服务奉献的担当精神和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铁军风采。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获奖个人。在监测综合比武中,四川省代表队蒋燕、孟庆杰、王若男、贾凤菊、汪秋桐,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永不言弃的精神,超越自我,分别斩获不同组别的一、二、三等奖,今天,一起来了解他们的铁军风采。
“面对问题绝不含糊,一定要钻研透彻。”“接到任务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她就是同事们眼中风风火火的“铁娘子”。蒋燕,曾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技术骨干称号。
参加全国大比武前,监测基本功扎实的蒋燕,以省级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四川省队出征。备赛期间,她时常以书本为伴、挑灯夜战,尽可能挤出多余时间练习。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她就反复钻研,不断磨砺实操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蒋燕一路过关斩将,夺得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组一等奖,取得了四川省参加全国大比武以来的个人最好成绩。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质控、报告编制……蒋燕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和各种数据打交道,为了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她反复推敲、对比、验证。遇到污染天气过程,蒋燕的工作更是不分昼夜,每小时监视空气质量数据、分析污染高值区情况、制作会商报告等,面对“5+2”“白加黑”的高强度节奏,在监测一线工作9年的她早已习惯。
“我们的每一个研判结果关系到每一项应对举措,必须严谨。”蒋燕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尽管工作辛苦且充满挑战,但她坚持“精益求精”,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女性特有的细心,努力为空气质量改善做好技术支撑。
“把追求极致当成习惯,不给误差留余量。”这是孟庆杰的工作信条,也是她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孟庆杰深耕环境监测工作岗位10年,“文武双全”,不仅在监测分析和质量管理方面游刃有余,还积极参与标准验证相关研究,凭借卓越的表现,在省级大比武中屡获佳绩,并荣获“2023年四川省环境监测业务标兵”称号。
2024年,孟庆杰经过激烈的站内选拔、省级大比武的较量,以及省内优秀选手的残酷竞争,一路过关斩将,代表四川省征战全国大比武,与来自全国的顶尖环境监测高手同台竞技。
孟庆杰所在的实验分析组,主要考核前置分析项目和现场操作项目,实际操作分析项目时间短、难度大、要求高,每一个细节不容失误,极大考验着参赛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细致态度。孟庆杰举例说:“比如,一些目标物的回收率要达到100%,一些指标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要控制在0.1倍以内。”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孟庆杰最终斩获个人二等奖。
在科研方面,孟庆杰同样成果斐然,她先后参加多项省级研究课题和标准验证工作,参与和发表多篇专利和论文。展望未来,她表示,将继续深耕有机分析领域,致力于产出更多科研成果,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美丽四川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这次大比武堪称一场硬仗,而且临考前得知比赛样品是从未练习过的类型。”王若男说,比赛不仅考验着选手们的专业技能,更是一场对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极限挑战。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内,选手们需要完成理论考试、方案编制、无人机调查和实验分析四场激烈的角逐,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不容有失。
作为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王若男能参加此次大比武实属不易。时间和精力成为了她首要的难题。早出晚归、挑灯夜读,四个月的备赛时间里,她抓紧一切碎片化时间复习,每天都是紧弓满弦状态。凭借丰富的竞赛经验和专业技能,最终荣获应急监测组三等奖。
经验源于赛场拼搏!王若男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两次参加国家大比武,并都取得了名次,感觉很荣幸。”她长期从事环境监测有机项目液相、液质分析,对待工作认真严谨,严守数据质量底线,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发表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曾荣获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综合比武个人二等奖、四川省第二届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大比武个人一等奖。
谈及未来,王若男满怀期待,希望能继续深耕新污染物领域,为四川生态环境监测队伍跻身全国一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与时间赛跑、与数据较劲。”这句话常挂在贾凤菊的嘴边。数十年来,她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优化调整、监测数据分析等一线技术岗位上默默耕耘,严把好监测数据质量关,为污染治理精准施策提供坚实支撑,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技术骨干。
2024年,贾凤菊首次代表四川出征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尽管参加过多次省市级竞赛,但这次全国性的较量是全新的挑战和突破。”备赛期间,她挤出业余时间,每日刻苦钻研标准、技术规范,确保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在站房内反复练习设备运维和质控,不断提升实操技能,以适应现代化的比武新形式。最终凭借出色发挥,她在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组的比拼中,荣获个人三等奖。
从实践中锤炼,于科研中精进,贾凤菊已成长为环境监测领域的“多面手”。日常工作中,贾凤菊紧盯屏幕上约350个成都空气监测点位的实时数据,时刻保持警觉,一旦发现异常便化身“数据侦探”,深入剖析,追踪真相,为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她更勇于在科研中挑战自我、精进能力,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连续自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试行)》的制定,用行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大比武考核内容涉及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且难度大、要求高。”汪秋桐表示,要想获得好成绩,唯有坚持学习、不断积累。2024年,经过市级海选、市级集训选拔、省级比武、省队集训选拔,最终,汪秋桐以优异成绩代表四川省队出战,与全国精英同台较量。
面对大比武综合全面、偏重理论的考核特点,汪秋桐深知,仅凭临场发挥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深厚而广泛的专业知识积累。为此,他在备战期间制定了长期学习计划,分类攻克海量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复习巩固,将学习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在赛场上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和风采。
“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环境监测工作者,就必须掌握精湛的监测技能,练就一身扎实的真功夫。”多年来,汪秋桐不仅争当环境监测技术的行家里手,全面掌握120余台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核查方法,还先后牵头调研、编制和发布规范性文件《青羊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主编《青羊区“十三五”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和近百篇环境空气质量分析报告,为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每当看到河水水质明显改善,大气污染治理成果赢得群众认可,我都由衷高兴。”对于汪秋桐来说,这便是他工作的职责与使命所在。
一起为他们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