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24日,外交部连续两日答记者问的时候表示:中国没有所谓的“仇日教育”。发言人林剑表示,在这次事件之后,不少当地的市民献花悼念的自发行动也表明了反对暴力,祈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意愿。他再次重申,我们主张以史为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战争的悲剧再重演。要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好地面向未来。
9月24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文《驻日本大使馆提醒中国公民十一期间注意出行安全》:十一假期将至,鉴于当前形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提醒在日同胞和计划来日旅游的中国公民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出行安全。
这两条消息连带地激起了不少波澜,不少声音充斥网络。对此,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方面,外交部的表态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我们得承认,个别极端事件的发生确实不能代表整体社会。但是,这些事件常被有心之人拿来大做文章,“仇日教育”的帽子甚至被扣到了中国头上,其中又有多少是领了外务省津贴奉旨发帖的,我们不得而知。外交部的回应,不仅是给国内民众一个解释,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立场:我们不搞民族仇恨,不推行“仇日教育”。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被这样的谣言困扰?从逻辑上讲,“仇日”这个话题其实持久存在于部分人的观念之中。不少人认为“仇日”是对历史问题的正当反应,包括过去日本侵华战争的惨痛记忆。情感上完全能理解,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情绪并不利于中日两国的长远友好发展。我们需要铭记历史,但更需要着眼未来,尊重和平,不再让历史的幽灵纠缠子孙后代。
另一个角度来看,大使馆的出行提醒也是特别贴心。国庆期间,不少国人选择出境旅游,日本是个热门目的地。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从保护国民安全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提醒显得尤为智慧和有前瞻性。真的,镔铁不做无用功,你去日本玩得开心的同时,也别忘了提防可能的安全隐患。
再来看社会上的反应。这个表态一出,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冷嘲热讽。拍手称快的,多是理性务实派,他们看到的是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树立。冷嘲热讽的,多是情感激进派,他们放不下历史的包袱,总觉得说几句狠话才痛快,实则无益于大局。老祖宗有句话叫“冤家宜解不宜结”,中日关系正是如此。仇恨不可能解决问题,只会制造更多的误解和对立。
当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日之间也没有例外。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应该坚持理性、和平的态度,努力消除偏见。毕竟,友好合作才能带来双赢。
当然,毫无疑问,外交部的声明和大使馆的提醒,都是中国国家责任感和大国担当的具体体现。它们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对待外交问题的冷静和智慧,也展示了对国民安全的重视。希望所有赴日的中国公民,都能牢牢记住这一提醒,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自己的安全。
最后,我们要坚信,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是用来延续仇恨的。只有双方都走向理性、和平,才能真正实现中日两国的友好共处。我们要坚信,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摒弃仇恨,积极面对未来,为两国关系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愿每一个出行日本的同胞都能平安归来,过一个幸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