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苟起...

财富   2025-01-01 17:22   浙江  

分享一个话题,就是赚多少钱最舒服。

赚的少肯定不舒服,比方目前杭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每月7000左右,一家三口就是要有2万左右净到手,少于这个数肯定有胼手砥足的感觉。

但是,赚得多也未必舒服。比方说你去996,或者自己当个小老板,赚得多但是压力巨大。我和不少人的共识就是,如果你的能力是轻松月赚1万的水平,想要月赚2万,付出的辛苦程度很可能不是加倍,而是三到五倍。

当然咯,如果一个人非常缺钱那没办法,咬着牙也只能上;但是大部分家庭的实际情况是多点少点也都能过,这时候就出现选择了。

A、待在舒适区,略加努力就可以维持,舒服,但赚少点。

B、跳出舒适区,辛苦很多,赚点。

C、掉出舒适区,消费降级,倒是不辛苦,但你得重新适应。

搁过去可能各种鸡汤都会鼓励你选B,一定要跳出舒适区,但从目前看A可能才是最符合现实的选项。

不仅成年人如此,娃也一样。比方说一个略加努力可以上211的娃,是不是一定要花几倍的努力和钱硬冲985呢?

过去的答案一定是Yes,但现在不一定,因为在硬冲985的过程中消耗的可能是金钱、精力、(心理)健康、快乐、亲子关系等。

现在甚至还有不少人选C,比方说抖音上很多30岁攒了几十万就去鹤岗养老的视频,居然还有台湾同胞凑热闹去鹤岗买房。但总体看若非生活所迫,很少人会主动去选C,先不讨论了。

我简单回顾了下历史,光从收入来讲,真正的舒适区大概是现金流等于当地体制内平均收入1.5-2倍。

比如40多年前,体制内平均月收入大概是40元左右,能有60-80现金流就很舒服。

20年前,杭州这里体制内的平均收入(含公积金等)大约是年入小10万,能有12-15就很舒服。

目前杭州这里体制内的平均收入(含公积金等)大约是年入20万,能有30-40就很舒服。

因为在我们这里,大城市体制内对应的是当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小城市对应于上等收入水平,你比这个还能高50%,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必须舒适了。

现金流不一定就是收入,比如江浙沪独生女可能月薪8000,但这就是人家的零花钱,房、车这些大件早就有了,还经常能拿到家庭的补贴,折现后的现金流可能就在舒适区。

普通家庭的现金流主要由四块构成,分别是工资收入、投资收入、亲友赠予、房租或按揭款

后面两个我标成红色,因为这一块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

比方说如果爹妈一直给你钱,那就是正向现金流;你一直要赡养父母,那就是负向现金流。

你有房子租出去,那就是正向现金流;你每个月按揭还款,那就是负向现金流。

自住房则需要引入虚拟房租概念,也就是这套房子相当于你自己租给自己,这套房子的市场价房租也是你隐性现金流收入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引入虚拟房租才能把现金流算清楚?

因为人过得舒服不舒服,房子好坏是一个核心指标;有人住200方大平层,有人住30平米老破小,只有把这块折现后才能进行合理比较。

江浙沪独生女之所以舒服,不是因为收入高,是因为存在三块隐性现金流。

一是爹妈给买好了房子,虚拟房租可能每月上万;二是爹妈会照顾好生活,相当于请了最贴心的高级保姆,虚拟保姆费可能每月上万;三是亲友圈出力,隐性赠予这块价值特别高,比如生病了,表哥就是主任医生直接给安排妥当。

我和哥们商量的结果就是,按照以上标准,以三口之家为例,一个家庭的“显性现金流+隐性现金流”计算下来,如果相当于当地体制内平均收入的3-4倍,就是标准的舒适区。

既然已经那么舒适了,那就努力苟在里面,轻易别出来。

强行出来的结果就是,也许你的显性现金流增加了,但隐性现金流大幅减少,还非常辛苦,非常不划算。

比方说你本来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家庭、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些都代表丰厚的隐性现金流,现在都没了,只换回来不多的显性现金流。

......

最后聊几句市场,昨天下午的走势太恶心人了,但晚上中概指数是涨的,A50也烦他了。

所以明天开盘谨慎乐观。

刘备教授
努力进化,为的就是在这个市场里站着把钱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