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之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
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大力实施一项项暖民心行动,切实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变化、见到了发展的成效、得到了切身的实惠。
高质量发展照进社会民生,化为百姓的高质量生活。始终聚焦民生关切,老百姓“更好的日子”,是民生大考中最温暖的答案。
“母亲河”变美变靓,蚌埠从“跨河发展”到“拥河发展”,是近年来蚌埠人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城市变化,也是许许多多市民多年来的期盼与呼唤。
坐在窗边欣赏靓淮河的美景,实时关注延安路淮河大桥的施工进展,已经成为家住淮上区御水龙庭小区的王云最喜爱的休闲方式。“现在家里来人走亲戚,我都要给人引到这窗户边上,这窗子一眼望去就跟一幅画一样,靓淮河是真的靓!天天只是坐这儿,就能让我心情特别好。”王云说,自己住在淮河岸边十多年,近几年来眼看着淮河一天天变得更加靓丽,天更蓝、水更绿、岸更美、交通更便捷,让她逢人便夸。“不光是淮河漂亮了,这些年南岸北岸的发展融合越来越紧密,我们住在北岸的人明显感觉到身边越来越整洁繁华,生活越来越便利,各种热闹的活动也越来越多,我现在天天盼着这延安路淮河大桥快点建好,到时候不光是交通更方便,城市发展肯定也会更好。”
靓淮河带来的人水相亲、人水和谐,让蚌埠人民与母亲河的依恋在现实中缱绻。延安路淮河大桥是蚌埠人民盼了十几年的重大民生工程,开工时便吸引了上千名群众自发前来“围观”和“点赞”。就像王云所说,不仅这一座大桥的开建是珠城市民的“十年期盼”“一朝梦圆”,靓淮前行、拥河环湖、东西拓展的城市发展破局,在为蚌埠发展“舒筋活络”的同时,也正在让更多百姓更均衡、更充分地享受到环境、设施、就业、医疗、教育等各种公共资源。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个个百姓梦圆的故事,来自于解决群众诉求的用心用情。近年来,蚌埠持续畅通反映渠道,加强数字赋能,着力打造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升级版”。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平台整合,打通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关口,“互联互通”“一网汇集”“一网通办”逐步实现,蚌埠正在推动群众诉求“一键即通”“一呼即应”,让党委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盼的事。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这其中,“钱花在哪里”是最直观的指标。对于民生支出,蚌埠一向舍得投入——
来自市财政局的统计显示,2021-2023年,财政民生支出903.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为85.5%;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民生支出234.9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2%。这些支出涵盖了社会救济、基础性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公共设施、住房保障等各类民生项目,是蚌埠这座城市民生温度的直接体现。
数字的变迁,展现的是宏观视角的趋势;个体的感受,最能体现民生优先的温度。
46岁的固镇居民李洪云近期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上班了,虽然工资不太高,但是上班近、能顾家,还能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李洪云说,这份工作不是自己主动找的,而是政府知道她的困难给她“送”来的——帮扶李洪云就业的大营社区社保人员通过对其家庭的入户走访,了解到她在劳动年龄内,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是因身体原因和年龄因素、家庭原因,一直就业困难,于是根据她的身体状况、个人意愿为其推荐了家附近的超市理货员工作。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个人和家庭的核心。实施稳定就业计划,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才能让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改善家庭生活的机会。
把稳定就业的公共服务沉到每个社区、学校、商场、公园、站台,夯实基层就业基础;用“不一样”的方式给文旅活动“加载”招聘会,在体育盛会“加装”招聘台,推动就业服务新颖化;用手机端搭载“三公里”平台对接、在工位现场直播带岗,以数字赋能推进就业服务智慧化,蚌埠前11个月实现了34143人的新增城镇就业,提前完成年度目标。“所有这些老方法、新创意,都是为了把就业这项最基本的民生落实好,努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让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袁成文表示。
在民生投入中,由市发改委民生办统筹协调的50项民生实事是其中的重点。而稳定就业,就是50项民生实事中的第一项。数据统计显示,1-11月份,全市50项民生实事综合进度指数99.84%,超序时进度8个百分点。民生实事从稳定就业、社会救助、困难群体救助、教育惠民、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体服务、城乡建设、公共安全等共计十个方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民生工程到民生实事,从多年前的33项到如今的50项,这项集中惠及民生福祉的大事,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社会民生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而其本身多年来的调整、扩容,也反映着社会的发展、民生的改善。
以教育领域为例,近五年来,蚌埠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推动实施了智慧学校建设、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技能培训、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小学及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幼儿托育等多个项目,以一项项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为抓手,蚌埠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集团化办学改革深入推进,高考本科录取率提升至47.99%,一批新校区加快建设,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全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全省首批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
“我们能够看到,也切身感受到,蚌埠近年来对教育领域正在持续加大投入,比如从最新的民生实事项目统计数据中我们欣喜地了解到,截至11月末蚌埠的几项教育类民生实事都已经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二级巡视员黄穗向记者表示,“在蚌埠的高质量发展中,高质量教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覆盖面上是体现之一,比如基础教育的扩优提质,比如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像我们民生实事中的安心托幼行动,就旨在让学前教育惠及更广大的群众,努力补上部分群体学前教育短板;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是从教育这个基础支撑上促进共同富裕的举措;而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三中淮上新校区、一中临港新校区等的加快建设,则正在促进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
作为统筹民生工程实施十多年的“老专家”,曾多年任职民生办主任,如今已经退休的张中杰说,一个个经手项目的实施,一件件实事的变化,让他切身感受到多年来蚌埠民生逐步改善的铿锵步伐——“几年前我们还是33项民生工程,现在已经拓展到50项民生实事,项目的增加让更多群众得以受益,惠及的覆盖面更大;近年来的多项民生实事对特定困难群体的针对性帮扶政策更多,民生实事的精准性更强。这都反映着党和政府在民生福祉方面考虑得更周到、更细致、更全面。”张中杰说,“另一方面,民生实事的项目从保基本的扶危济困,发展到了更多方面,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反映着大家需求的升级。正是因为基本保障得到了完善,‘民有所呼’才反映出更高方面的需求,如改善类的家政服务、居家养老、老有所学、便民停车等项目,如安全保障类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项目,如生态环境类的农村黑臭水体核查、“家门口”生态环境整治项目等。”
念兹在兹、枝叶关情。做好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时时挂念、与时俱进,倾听“民声”、落实“民生”,蚌埠正在持续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久久为功,高质量答好改革为民、发展惠民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