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说 | 苗德岁:既然灭绝是规律,为什么还要拯救?

文摘   2024-10-14 17:25   江苏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全文2095字,预计阅读12分钟,听读7分钟。

点击播放 用耳朵聆听知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的独白,脍炙人口并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作家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也讨论了生与死的命题,并指出:人一生下来就预示着要死,生的过程就是死的过程……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也绝不会正确地面对活着。


其实,生物界的物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如“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这个系列的作者、灵长类研究专家、保育生物学家本·加罗德指出的那样:“自从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就有了灭绝,假以足够的时日,所有物种都会灭绝殆尽。”然而,在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居维叶之前,人们是无法接受生物竟会灭绝这一事实的。连达·芬奇这样的学者都认为,化石是现代生物的遗体。而当博物学家布封指出化石所代表的生物形态现在已不复存在时,简直就是捅了马蜂窝!不仅是教会,连其他一些研究化石的学者也不敢相信,创世主岂能让他所创造的完美生物随随便便地就销声匿迹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当时的学者还把在意大利发现的猛犸象化石归为汉尼拔入侵罗马时从非洲带来的大象遗体。他们认为,猛犸象一定还生活在地球上某个人迹罕至的角落里,有待探险家们去发现呢。18世纪末,尽管居维叶是坚定的“物种不变论”者,但是他通过象化石的解剖学研究,诚实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猛犸象化石不属于任何一种现生象类;不仅现生的非洲象和亚洲象是两个不同的物种,而且欧洲和西伯利亚的猛犸象也不属于现生象类的任何一个物种,而是属于业已灭绝的化石物种。这一发现堪称居维叶一生中最具革命性的科学贡献——它使人们逐步接受了生物灭绝这一事实。


后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用一株大树(即“生命之树”)来表示:绿色生芽的小枝代表现存的物种,而往年生出的枝条以及枯萎、折落的枝叶则代表先后灭绝的物种。可惜,这些灭绝的物种的化石,在达尔文时代极少被发现,因而也成为令他颇为头痛的问题之一。但是,他根据生物演化论确信,已灭绝了的生物物种总数大大超过了现生物种的总数。


经过达尔文以来数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了许许多多灭绝生物的化石物种,证实了达尔文的预见的正确性。此外,现代演化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开启了我们认识生物多样性之旅。根据现在科学家初步估计显示:目前存在于地球上的缤纷多姿的生物多样性,在地球历史上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已经灭绝了的生物物种总数可能占据整个生物多样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的99%!


换句话说,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物种,99%以上都已经灭绝了!正如本系列《利索维斯兽》一册开头的引语所说:“灭绝是规律,存活是意外。”正因如此,本·加罗德写道:“就灭绝而言……它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它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程度发生,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助推了演化。”


在如此众多的化石物种里,作者颇具匠心地选取了8个代表物种。它们分别代表了动物界的一些主要类群,又分布在地球历史(暨生物演化史)上的各个重要阶段,尤其是它们代表了五次(以及可能成为第六或第七次)大灭绝中丧生的物种,同时又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化石(除了海南长臂猿之外)。通过这8个物种,作者不但介绍了它们的形态、分类、生态、行为,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等,而且介绍了造成五次大灭绝的可能的原因,以及这些大灭绝事件对生物演化的影响。事实上,大灭绝虽然致使当时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骤减,但又为其后新的生物类群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与契机,因而对整个生命演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大戏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精彩章节。


最后,我必须指出,作者选择“海南长臂猿”作为本系列最后一册的主角是颇有深意的。本·加罗德在该系列的引言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他撰写这套书的目的:“如果我们有机会拯救一个物种,使之免于灭绝的厄运,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灭绝本身。什么是灭绝?是什么导致了灭绝?当许多物种突然灭绝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要把灭绝作为一个生物学过程来探索,并探讨为什么它有时对于演化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又是自然界里最具破坏性的力量。让我们仔细地观察它,剖析它。”


事实上,作者表面上虽然在写物种的消亡,但实则是充满慈悲情怀地谈论野生生物以至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尽管生物大灭绝是生物演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以此来作为我们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遁词!正如他在《海南长臂猿》一书结尾所写的:


“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呢?我不知道,我们没有人知道。我只确信现在这个自然世界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而且这个威胁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严重。接下来的若干年将会是非常关键的时刻,地球生命的未来就在我们手里。如果你为有这么多栖息地被破坏而担忧,为有那么多物种濒临灭绝而担忧,那么记住,在这个星球的整个生命史上,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人为这些栖息地和物种的生存而奋斗。而你,就是其中一员。”


读到这里,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读者会不因此而动容!窃以为,这就是这套丛书的“核心内容”。


END

选题/审核| 盛  捷
文案撰写 | 苗德岁
排版编辑 | 诸鹏飞

推荐阅读


科学家说 | 张以春:在青藏高原的这些小山包里,我们意外发现了来自温暖海洋的珊瑚礁

科学家说 | 徐星院士:研究古生物的意义是什么?

科学家说 | 长脖子、细身材、短四肢、爱吃鱼……我们发现了“龙”的原型?

化石网征稿

化石网欢迎每一位热爱古生物、爱创作的你们(科研人员、爱好者等)前来投稿,我们会择优录用。稿件可发送至电子邮箱:jiesheng@nigpas.ac.cn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化石网
以古生物科普为主的网站。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共同主办,获“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支持。2009年曾代表中国电子科学类网站获联合国“世界信息社会高峰会议大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