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 | 一到家先发消息:兄弟,有球滴我

体娱   2025-01-30 12:00   浙江  

大哥,我回浦江了,有球滴我。


OK

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博士谢青松寒假一回到家乡浦江,就迫不及待地给六一兄弟连足球俱乐部领队张建龙发去消息。

早就盼着年轻球友回家的张建龙立马回复,并告知近期几场球局的赛程和对手信息,期待年轻人的加盟,能为春节假期的几场赛事添些助力。

过年期间,当记者与大部分人一样都忙着走亲访友、推杯换盏,和家人、朋友小聚,休息放松时,却意外发现浦江六一兄弟连足球俱乐部的一群草根球友吹响了“集结号”——


在虞宅乡前明村五人制足球场,球友们接连几日踢得酣畅淋漓,痛痛快快。就连除夕当夜都不例外,吃完年夜饭,大家纷纷往这赶。

足球场上,球友们在场地上驰骋比拼、挥洒汗水。这支三十余人的球队是由张建龙和几位球友一起发起组建,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有企业主、公司职员、公务员等,其中,三分之二年龄在40岁以上。“我是1978年生人,过完年虚岁都48岁了,但是我胜在心态年轻。”张建龙说。“我们的强度有限,第一原则就是——绝对不能受伤。”

聊起组队初衷,张建龙向记者分享了一段自身经历。两年前,因意外受伤导致跟腱断裂,康复期间,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必须通过运动保持身心健康。“游泳、健身、跑步我都尝试,却没有坚持下来。直到2022年世界杯期间,我无意间看到浦江本地球友们的踢球场景,一下子点燃了我的运动激情。”张建龙直言,就这样,他快速在团队运动中找到了曾经灵活且富有激情的自己,并迅速完成了从足球新手到组局达人再到俱乐部发起人的进阶。

“浦江六一兄弟连俱乐部这个名字是我取的。”张建龙坦言,球友们大多是一群保有童心的“老男孩”,例如,一肩挑起颜值担当兼气氛组的陈小月,“为了踢球,有时候身在外地的他都会马不停蹄赶回来参赛,有他参与,氛围就特别好。”踢球只为热爱和快乐。“就比如我,球技全队倒数第二,基本功约等于无,上场踢球没啥技巧,全是感情。还有倒数第一的那位兄弟,踢了20年,也还是那个水平。”说着,张建龙自己也乐出声来,笑声里全是坦荡和自洽。

作为足球狂热分子,六一兄弟连足球俱乐部春节期间还谋划邀请同城球队组织“贺岁杯”草根足球友谊赛。

队员们无不骄傲地告诉记者,虽是草根俱乐部,但暗藏高手,“我们球队的松哥是名狱警,绰号‘梅西表哥’,球技高超身体好,我们组局他到场率99%,绝对主力!”与此同时,筹备期间,俱乐部也早早地密切关注起了归乡游子们的动态,谢青松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学校时,他们就联系我啥时候回来踢球。之前也是寒假回来踢而认识了这群球友。不过最近正在赶毕业论文,所以在学校多待了几天。”谢青松还是学校建筑学院足球队的一员。“我感觉和大叔踢不容易受伤,拿球机会多,所以挺涨球技,每次‘冬训’完回学校比赛比别人更早进入状态。”

另外,身为游子的谢青松对于家乡还有另一重感受:“感觉这几年浦江足球场地越来越多,我加入球友群也没几年,但还是能感觉到各种业余赛的花样越来越丰富。”

“不仅有学生,还有一些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大家都回来了。”随着年轻队友加盟,也让以张建龙为首的40+球员们对战局多了几分胜算。

球友的情,哥们的义,在一场场草根足球赛中不断升温。无论是参赛选手的全情投入,还是亲朋好友的激情助威,都生动诠释了浦江草根足球的独特魅力。在家乡的热土上,记者不仅看到体育场地的不断完善,更看到了基层足球的勃勃生机。


↑推广



监制:郭必文
审核:汤怡虹
记者:洪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华雨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体坛报
神吐槽、氧气女、阳光男、多原创、新奇事……这里的一切,是你未曾见过的体育,是HIGH翻的运动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