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进程。今年以来,包头市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在土地、水资源、能源、劳动力等关键要素上全面发力,为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盘活土地资源
激发产业活力
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优化。为进一步做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有效利用“大文章”,不断完善我市土地规划管理制度机制,科学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精准配置土地资源要素,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有效利用,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按照全市建设用地规划和管理工作要求,我市印发《关于包头市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鼓励地块功能混合布置、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新建工业用地全部“标准地”出让、鼓励弹性年期等差别化供地方式、鼓励低效工业企业增容提质等,着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有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强保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让“停产企业、停建项目”盘活再利用,不仅是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解决企业因产业发展跟不上市场、自身经营不善、竞争力不强等多种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包头新材料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实施用能、用地、用水、用电等资源要素不同行业类别价格政策差异和各类安全、环保、质量、能耗等强制性标准。同时,对发展趋势良好、符合园区发展产业规划、有意向扩建扩产但因土地紧张无法满足生产建设需求的企业提供优先权,减小企业新项目投入的成本,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为有效盘活闲置建设用地,有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我市先行先试,“试点”探索,建议对农村集体土地违法用地已完成处罚,并已取得农转用(只转不征)批复,村庄规划为工业、商业、采矿用地等经营性用途的农村集体用地纳入入市试点范围。截至目前,已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1宗,其中,九原区2宗、达茂旗19宗。通过这种创新性的融合发展模式,成功打破了城乡资源要素之间长期存在的流通壁垒,有力地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水资源配置
推动绿色发展
水资源短缺是包头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两都”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水权市场化交易的新路径,成立包头市水权收储转让中心有限公司,强化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水权交易为突破口,通过对水权收储、交易、节水改造的公司化运行,达到确权、监督与运营、交易分离。同时,摸排地区企业用水情况,让闲置水指标企业与需水企业对接开展水权交易,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不断提升我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通威硅能源公司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张,面临原有许可水量难以满足全年用水需求的困境。而大安钢铁公司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产能有序退出,相应水指标也不再使用。包头市水权公司为企业提供了精准对接服务,推动双方企业在中国水权交易平台顺利成交了3549.92万立方米水资源使用权。作为我市首单企业间取水权交易,不仅有效解决了受让企业的用水需求问题,盘活了转让企业的用水结余资源,同时为破解企业用水指标紧张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市场“无形之手”促进水资源从“闲置”向“增值”流动,培育用水权市场活力,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依托国家、省级、盟市级水权交易平台,我市积极开展盟市间水权转让交易,同时,深度挖掘企业闲置水指标,促进水权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今年以来,我市与巴彦淖尔市成功签订水权转让合同,涉及稀土高新区、九原区、青山区重点企业15家。这一关键性成果,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市重点企业解决了长期困扰它们发展的水指标问题,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与持续发展壮大,进一步彰显了我市在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方面的卓越智慧与强大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动力源泉”。
聚焦优势产业
驱动能源转型
立足资源禀赋,依托自身优势,乘着“双碳”的东风,我市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打造更高能级的“世界绿色硅都”。
乘势而上抢占行业制高点,截至目前,晶硅光伏产业已集聚企业40多家,包括双良、弘元、晶澳、通威、新特、大全等13家头部企业,产业优势尽显。我市积极构建与晶硅光伏产业特性相匹配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优先配置,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在光伏产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大规模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场,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绿电直供”,确保晶硅光伏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稳定可靠的绿色电力。这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电成本,提升了产品的绿色竞争力,还将有力促进企业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契机,我市全力推动晶硅光伏和稀土两大优势产业的能源利用创新与转型,为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与支撑。
作为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我市持续推进磁性材料项目以及储氢材料、抛光材料、催化助剂材料等项目,能源管理与创新同样成为关键环节。针对稀土产业的能源需求特点,制定专项的能源保障与优化方案,加强对稀土企业的能源审计与能效管理,通过引入先进的能源监测技术和设备,对企业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分析,帮助企业发现能源利用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节能改造建议。推动稀土产业与清洁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利用稀土永磁材料在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电机等领域的关键应用优势,构建稀土—新能源产业生态链,能源在不同产业间实现了高效循环与利用,不仅为稀土产业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使其在新能源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技术支撑,促进了两大产业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稀土与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综合影响力与竞争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破解用工难题
保障产业人力需求
为应对产业发展中的用工需求与人才短缺问题,我市聚焦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工需求,靶向施策、动态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着力推进用工市场化改革。
走进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百年老店”的新面貌扑面而来。今年以来,市区两级就业服务部门多次开展实地走访,为企业与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搭建沟通平台。通过“访企探岗·直通未来”送工入企等各种活动已为企业招聘50名员工,申报了15名新招录的大学生顶岗实习补贴,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今年以来,我市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特点,积极化解“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等用工矛盾,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开展“访企探岗·直通未来”送工入企专项活动,大胆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提出人才需求,职业院校按照企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践。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能够接受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育,还能够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亲身体验企业生产流程,熟练掌握岗位技能要求,提前实现从学生到“准员工”的角色转变。毕业后,这些学生便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真正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
在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的同时,我市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方面持续发力,印发《关于推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推动职业院校学生评价规模稳步扩大。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涵盖了多个行业和职业领域。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激发了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当好企业“知心人”,聚力助企强保障,如今,我市已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选拔与激励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技能领域。随着“十百千”高技能人才专项培养活动的深入推进,我市高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通过举办高技能人才大赛、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等活动,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改革风正劲,创新潮更涌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
立足新发展阶段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市在“新”上下足功夫
加强用地、用能、用水、用工等
资源市场化改革
探索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
(图片: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市委改革办)
(责任编辑:袁闻廷;一读:牛瑶;校对:张桂莲;一审:林一凡;二审:杨帆;三审:梁学东)
声明: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来源于《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BaotouDaily)。
如果可以,请点点底部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