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L: 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背景下大规模地下储气安全性评估

学术   2024-08-13 16:00   辽宁  
近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章凯强研究团队通过开展纳米尺度-体相尺度-矿场尺度的多尺度理论计算和模拟分析,对比评估了大规模地下储气过程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氢气的储存安全性,揭示了盖层物性的影响,为地下储气项目选址和安全实施提供科学指导,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为实现净零排放和全球能源转型的宏伟目标,需要投入巨大努力来开发和部署相关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大规模地下储气技术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平衡能源供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地下储碳技术通过将大量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在地质构造中,直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另一方面,地下储天然气和储氢技术能够在能源需求低谷期将气体存储于地下,并在需求高峰期提取利用,从而有效平衡能源供需。与其他储气技术相比,大规模地下储气拥有广阔的储集空间和较高的储集效率。然而,不可预见的气体泄漏问题不仅可能引发潜在的环境风险,还会降低储气项目的整体能源效率。当前对注入气体和地层流体在盖层纳米孔隙中的运移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制约了对气体泄漏行为的有效预测,也阻碍了储气项目的安全实施和优化管理。

研究团队通过开展纳米尺度和体相尺度的气-水体系热力学性质理论计算和矿场尺度的三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来评价二氧化碳、甲烷和氢气的地下储集安全性。首先,团队通过考虑流体-壁面相互作用并引入体积平移项,开发了一种纳米尺度扩展的体积平移CPA状态方程。随后,利用开发的状态方程模型结合密度梯度理论和Young-Laplace方程,计算了(CO2+ H2O)、(CH4 + H2O)和(H2 + H2O)体系的气液相平衡、密度、界面张力和毛细管压力,并阐明了纳米限域效应、温度、压力和润湿性的影响。基于热力学性质计算结果,开展矿场尺度气水两相三维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和比较二氧化碳、甲烷和氢气在典型含水层中的泄漏潜力。最后,讨论了气体类型、盖层孔隙半径和厚度对盖层和上部地层中气体泄漏的影响。

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从体相到纳米孔,随着孔隙半径的减小,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而气相密度和界面张力则减小(图1);孔隙越亲水,气体溶解度越高,气水界面张力越低;在三种气水体系中,纳米孔隙中的毛细管压力均为孔隙半径的幂函数。矿场尺度的数值模拟揭示了典型深部含水层中气体在10年连续注入和1000年封存期间的运移特征和泄漏规律:氢气始终具有最大的泄漏潜力;短期内,甲烷在盖层中的泄漏潜力大于二氧化碳,而长期来看,它们在盖层中的泄漏百分比相当(图2)。盖层的物性会影响气体的泄露潜力,盖层孔隙半径越大,泄漏到盖层中的气体量越多;除了泄漏到盖层中,当盖层孔隙半径在2-10nm或大于100nm时,氢气会穿过盖层进入上部地层;盖层厚度通常与泄漏到盖层中的气体量成正比,但存在两个例外:储存二氧化碳时,盖层厚度超过20m后,泄漏百分比增加幅度明显减小,表明泄漏气体基本局限于盖层底部;储存甲烷时,盖层厚度低于28m会导致部分气体穿透盖层泄漏至上部地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甲烷和氢气的目的不同,滞留在盖层中的二氧化碳一般不被视为泄漏,因为它并未进入大气层,而从平衡能源供需的目的而言,迁移到盖层或上部地层中的甲烷和氢气均被视为泄漏。

1 不同孔隙半径条件下(a) (CO2 + H2O), (b) (CH4 + H2O)(c) (H2 + H2O)体系的气液相平衡; (d) (CO2 + H2O), (e) (CH4 + H2O)(f) (H2 + H2O)体系的压力-密度关系; (g) (CO2 + H2O), (h) (CH4 + H2O)(i) (H2 + H2O)体系的界面张力; (j) (CO2 + H2O), (k) (CH4 + H2O)(l) (H2 + H2O)体系的毛细管压力。

2 (a) CO2, (b) CH4, (c) H2饱和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演化;(d) CO2, (e) CH4, (f) H2 饱和度在盖层底部水平方向的分布演化;(g)孔隙半径为20nm、孔隙厚度为50m的盖层中气体泄漏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本研究为大规模地下二氧化碳、甲烷和氢气储存项目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新认知,对于地下储气项目选址规划和安全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望加快清洁能源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对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和实现可持续能源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原文

扫码访问原文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09913

论文作者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博士后潘子晴博士为第一作者,章凯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根生院士。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章凯强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解决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地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基础科学与工程实际问题。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4237215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No.YJ20220022)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23M740048)联合资助。

关于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GRL) 发表对地球科学主要领域的科学进展进行研究的具备高影响力、创新性和时效性的文章。本期刊的论文为通讯稿长度的短篇文章,要求能在相关学科或整个地球科学领域产生直接而广泛的影响。

2023年影响因子:  4.6

5年影响因子:         5.2

从投稿到一审意见的中位数时间:47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访问GRL期刊网站,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AGU美国地球物理学会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在中国的信息发布平台。AGU旨在激励地球和空间科学家团体共同推进和传播科学,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