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739字,预计阅读5分钟,听读2分钟。
长期以来,大规模火山爆发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虽然大规模火山活动带来了暂时的寒冷期,但其相关影响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早已消退。研究人员推论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因。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比较流行的主要有“小行星撞击说”和“大规模火山爆发说”两种假说。“小行星撞击说”认为,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发的大爆炸导致了恐龙灭绝,1991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进一步支持了这种观点。“大规模火山爆发说”认为,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后,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火山爆发事件导致了恐龙灭绝。
在本项研究中,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美国古代泥炭中的特定化石分子进行了分析。这些分子结构会根据其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重建了火山爆发和小行星撞击地球期间的全球气温模型。他们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约3万年,地球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火山爆发,当时气温至少下降了5摄氏度,据推测降温可能是由于火山硫排放阻挡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所导致。
然而研究人员也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前约2万年,地球气温已回升至火山爆发前的水平并已稳定,这段时期的全球回暖很可能是由火山爆发释放的二氧化碳带来的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火山爆发及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硫会对地球生命产生重大影响,但这些事件发生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可能在恐龙灭绝中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相比之下,对恐龙造成致命打击的是小行星撞击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包括野火、地震、海啸以及由此带来的“冬天”——阳光被阻挡、生态系统被摧毁等。
推荐阅读
导致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小行星不止一颗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团队确认,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并导致恐龙灭绝的巨大小行星还有“帮凶”:在同一时期,另一颗较小的太空岩石撞击了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上。
团队发布了深埋在大西洋海底的小行星撞击坑的新图像并证实,位于大西洋海底300米以下、直径9公里的纳迪尔陨石坑,是由一颗小行星在大约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造成的。这跟墨西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直径约180公里)的年龄相同,目前认为形成后者的小行星也同时终结了恐龙统治时代。
纳迪尔陨石坑于2022年首次被发现,但其成因此前并未确定。团队根据其直径数据猜测,它很可能也是小行星撞击坑。团队利用3D地震成像技术绘制了地质痕迹图,结果发现,这次撞击引发了山体滑坡,产生的高达800多米的巨大海啸可能横穿了大西洋。据判断,这颗小行星的宽度为450至500米,它撞击地球的速度约为每秒20公里,即每小时72000公里。
《科学》: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来自外太阳系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说,通过对墨西哥希克苏鲁伯地区沉积物的分析,他们认为约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并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的物体是一颗来自外太阳系的碳质小行星。
此前研究普遍认为,希克苏鲁伯地区遭受撞击和相应的地球环境变化,导致了一次生物大灭绝,其中包括非鸟类恐龙的灭绝。但对于撞击物的性质还有诸多未解之处。
德国科隆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3个点位进行岩石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样本中富含铱、钌、铂等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很罕见,但在小行星上十分常见。在分析钌同位素比例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关于撞击物来源的线索。
钌有7种稳定同位素,在不同来源的天体中具有不同的混合特征。通过将样本数据与过去35亿年间其他8个撞击点的岩石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希克苏鲁伯撞击点遗留的钌同位素特征与来自内太阳系的硅质小行星并不匹配,而与来自外太阳系的碳质小行星非常匹配。
曾有观点认为,撞击物是一颗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解体的彗星的一部分。但进行本次研究的团队认为,彗星碎片的钌同位素数据与撞击点的特征并不相符。
△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原文标题 |《新研究:恐龙灭绝主因并非大规模火山爆发,而是小行星撞击地球》
选题/审核| 盛 捷
*上期答案:不是、B
化石网欢迎每一位热爱古生物、爱创作的你们(科研人员、爱好者等)前来投稿,我们会择优录用。稿件可发送至电子邮箱:jiesheng@nigp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