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8个大类,共计71项。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将分期推送,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上榜的市级非遗项目吧!
泉州普度习俗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七批
保护单位: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
泉州普度(亦称普渡)沿来已久,在南宋官方举行的中元节活动中已有雏形,至明清兴盛于民间,是佛教盂兰会与道教中元节相结合的地方风俗。至今,在中元时节,人们会在自家门口烧金纸、备供品,也保留着“吃普度”的风俗,在普度日宴请亲朋好友。大型普度庆典如“石狮龟湖大普”及“泉郡南门外廿一都大普”等尤为热闹,包含着供奉、宴饮、巡境、烧香、点灯、放炮、戏剧等环节。作为泉州人自古以来的节庆祈福活动,普度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闽南地区的人文理念,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
闽南七夕习俗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七批
保护单位: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
穿七孔针乞巧的习俗,早在西汉已经出现。东汉以后,民间七夕节俗的内容增多,祭拜牛郎织女,祈富求子,而七夕妇人乞巧习俗,则自梁朝定型,传承至今。泉州七夕节的活动重点在于为“七娘妈”做生日,俗称“七娘妈生”。关于民俗的由来,泉州民间原来的传说有二: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董永与天帝女儿“百日缘”的故事。后期人们把这两个传说混为一谈,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女儿,并尊称为“七娘妈”,再往后又演变为七位“娘妈”。中国传统文化视“七”为吉数,故泉州民俗会在七夕节备七种水果、七种花卉、七色“甘味”等供品敬七娘妈,寓意吉祥,体现了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真武庙祭海仪式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七批
保护单位:丰泽区文化馆
真武庙位于晋江流域的出海口,供奉海神真武大帝,始建于北宋时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泉州太守真德秀亲自到真武庙主持祭海典礼。10—14世纪,泉州郡守于每年端午前后的“回舶祭海”、秋冬时节的“遣舶祭海”率官员到真武庙举行祭海仪式,祈求商船往返平安,国泰民安。此后,祭海仪式延续至今,仪式在真武庙大殿广场举行,由赞礼官主持,念诵祈福表文,庆典伴以古音与古乐表演,延续至三天或五天不等,庄严隆重,寓意深远。
樟脚游板凳龙灯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七批
保护单位: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民委员会
樟脚板凳龙灯源自宋元,兴于明初,距今约750年历史。元末明初时期,村民以火堆为号避免兵祸。明朝建立后,为庆祝天下太平,每家每户的男丁将花灯绑在板凳上连在一起,似龙游弋,形成了“樟脚板凳龙灯”的传统习俗。每年元宵节,全村共襄盛举,妇女们准备丰盛的宴席,祈求丰年。男子们则负责筹备龙灯,以长木条板作为灯板,每条灯板可固定十个灯笼,灯笼里可放蜡烛点火,板的两头各钻一个园洞,作为灯板连接的接头。夜幕下,每家每户出一名男丁扛灯,游龙灯启,万人空巷,人们共庆佳节,祝愿来年风调雨顺。
侯卿十八游大鼓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七批
保护单位:惠安县侯卿文史研究会
侯卿十八游大鼓是一项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乡村民俗活动。明成化年间,官至户部主事的侯卿陈氏五世祖陈睿,因代宪宗皇帝上五台山进香求药,使太后得治康安,皇帝便于次年元宵节在京城举行隆重的游花灯活动庆祝。但陈睿却因思念家乡高龄母亲而独自落泪,宪宗皇帝深受陈睿孝德感动,赐予“宫鼓”,准许陈睿回乡探亲并举行灯鼓游乡。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陈氏裔孙聚于祖祠,遵古制巡游六公里,历时五小时,参与者逾千。此俗传承百年,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的家族孝德。
安溪铁观音茶艺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七批
保护单位:安溪县茶文化艺术中心
安溪产茶和饮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安溪,不但有独到的乌龙茶采制技艺,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所撰写的此首茶诗,既体现出铁观音茶艺中“纯雅礼和“的茶道理念,更是古代社会本地茶艺兴盛的写照。安溪民间品茶成俗,器具齐全,功夫讲究。上世纪90年代起,安溪推广铁观音茶艺,融合传统茶道与现代风韵,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亮丽名片。
石牛山法主公信俗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七批
保护单位:德化县水口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石牛山法主公信俗主要围绕对法主公(张圣君)的敬仰与尊崇所展开,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法主公,亦称法主圣君、都天圣君,是闽台粤一带传统民间信俗之一,相传其负责监察人间善恶,护佑百姓。水口镇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是法主公信俗的发源地,而法主公确有其人,一般认为是张慈观,也有说法为萧朗瑞、章朗庆等结义三兄弟共称的“法主三公”。石牛山法主公信俗加深了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法主公信俗所倡导的惩恶扬善、扶危济困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道德教化具有积极意义。
炸寒单
类别:民俗
批次:第七批
保护单位:晋江市新塘街道杏田社区老年人协会
“炸寒单”习俗是一项具有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晋江市新塘街道杏田社区。“炸寒单”习俗起源于元朝天顺年间,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康、赵二元帅共同出巡,还有古老的传统阵头,如火鼎公火鼎婆、拍胸舞等。晚上,社区居民在道路两侧分列两行,每家每户手持用鞭炮环绑的竹竿,形成人字架长廊。随着鞭炮声的响起,康、赵二元帅在轿夫的抬举下,接受着鞭炮的洗礼。投掷鞭炮的行为,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字/郭烨佳
编辑/陈 冰
一审/范其仁
二审/庄建萍
三审/丁聪辉